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琵琶行》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 22:04: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贵州省首届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 (2013A11)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琵琶行》“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背景及有关“歌、行”的知识;2.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疏通小序,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3.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会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摹音乐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音乐描写的技巧;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音乐中的情感 。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突破】1.音乐的描写技巧;2.“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文情怀。

【教学策略】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设计说明】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为主,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度不大。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结合注释,读懂文章,以鉴赏为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将古诗文上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与鉴赏诗歌艺术美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四、课时计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朗读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长诗的基本内容及写作特色;第三课时在品读的基础上,赏析诗歌描写声音的高超技巧,同时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

1

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词注音或解释

重点字:湓浦( ) 铮铮然( )倡女( ) 贾人( )悯然( 霓.......裳( ) 虾蟆陵( ) 钿头银篦( ) 呕哑嘲哳( ) .........

重点词:明年( ) 因为( ) 悯然( ) 暗问( )突出..........( ) 当心( ) 等闲( ) 却坐( )阿姨( ) ........颜色( ) 憔悴( ) 老大 ( )少年( ) 去来( ) ..........

2.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轶闻趣事

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3.文体知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歌行体” 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代表篇目有: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

2

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

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 提示:描写声音的诗句。

3.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作者送朋友时与琵琶女相遇的故事。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

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课前三分钟(或激趣导入)

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 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再读文章,有什么感受?

例如:一是敬佩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把琵琶声描写得那么美妙动人;二是敬佩作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对沦落天涯的琵琶歌女那么富有同情心。)

2.再读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根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例如:本文写了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偶然遇上琵琶女,先听她弹奏琵琶曲、后听她叙述不幸身世,由此引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联想和感慨。)

3.学习序言:(1)有哪些重点字词?( 2)序言写了什么内容?(3)序言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你能用叙述式或诗句概括五个段落的基本内容吗?(叙述式记1分;诗句记3分)

3

2.琵琶女和诗人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命运、遭遇?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4)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教师寻视各组,了解情况

4

搜索更多关于: 《琵琶行》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 的文档
《琵琶行》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bq6a699rz7s7tu44gs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