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石大远程教育《宏观经济学》在线考试(主观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6:07: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末考 试 《 宏观经济学 》

学习中心:姓名:学号:

关于课程考试违规作弊的说明

1、提交文件中涉嫌抄袭内容(包括抄袭网上、书籍、报刊杂志及其他已有论文),带有明显外校标记,不符合学院要求或学生本人情况,或存在查明出处的内容或其他可疑字样者,判为抄袭,成绩为“0”。

2、两人或两人以上答题内容或用语有50%以上相同者判为雷同,成绩为“0”。 3、所提交试卷或材料没有对老师题目进行作答或提交内容与该课程要求完全不相干者,认定为“白卷”或“错卷”,成绩为“0”。

1、简答题(5道题,每题12分,共60分) (2)请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有:

1)经常账户,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实际资产的转移,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商品、劳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科目。

2)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金融资产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转移,即国际资本的流动。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金融账户是指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他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4)请介绍三种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内容、结论及局限性?

答: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中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规模收益不变;技术水平是既定的。

内容:公式 G=S/C 该模型强调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模型提出三 种概念: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长期中实现稳定增长的条 件是三个增长率一致。

缺陷:保证经济增长率的条件过于苛刻。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与哈罗德模型的假设一致。

内容:

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②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

③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进行的。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假设:①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两个阶级;②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变的;③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

结论: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要在国民收入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这一比例是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增长,利润的比率在提高。 (6)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影响汇率的因素?

答:影响汇率的因素有:

1、物价水平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

2、利率是影响汇率的因素,一国利率水平上升,汇率趋于下降。

3、国际贸易收支的余额对汇率会产生影响,贸易顺差的国家会使一国货币升值。

(8)请通过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答: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0)请通过循环流向图说明为什么一国的总收入等于它的总支出?

答:两部门经济:在由居民(家庭)和厂商组成的两部门经济中,居民部门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厂商使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向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居民用要素收入为购买这些产品和服务而支付。在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居民把所有 的收入都用于购买厂商的产品和劳务,那么总收入与总支出就是相等的。

2、论述题(1道题,每题40分,共40分)

(2)请结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现状,分析我国通货膨胀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我国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的对策。 答: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流动性过剩在前一段时间是造成资产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近期随着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过多的流动性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货膨胀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同,过多流动性的积累必然会成为未来通胀的隐患。 (二)供给因素

价格的上升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是一种供求关系的体现。首先,在国际上,石油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的美国和欧洲影响最大;同时,也导致运输成本大幅上升,拉高了国际贸易价格。另外,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及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使得生物能源的比较优势呈现,发达经济体开始利用玉米和大豆生产工业燃料,从而引发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其次,在国内,农产品供给不足。由于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务农的边际收入不高,赶不上外出打工,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显然不高,结果造成农产品供给不足,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三)需求因素

1、国内需求。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粮食单产增长率空间的减缓,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发展所占用地却持续增加,以及人均收入增长带动食品的消费水平的提升, 食品供求的缺口被拉大。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 耗地资源仍会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我国的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0 年, 即在未来十多年, 人口还会继续增长, 人均收入水平也会继续显著提升, 食品的供给因素在减弱, 而需求因素却不断加强。由此可见, 受食品需求带动的物价上涨压力, 在长期很难趋于缓和。

2、国外需求。第一, 外部需求仍会不断扩大, 从而将 持续拉升我国的需求以及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进入21 世纪以来, 新全球化呈现加快趋势,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在加速扩大。但是,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物质产业的依赖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不仅不会减弱, 而且还会继续增强。第二,新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 由此导致物质产业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逆差。由此形成输入型通胀。 (四)制度因素

相关制度不完善是造成通胀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将货币政策外包给美联储,所以当美国面临次贷危机不断减息时, 这对国内通胀无异于火上浇油。

1、价格扭曲。因为价格管制的效应是要么导致囤积居奇, 要么导致减产, 这些都会引起供给减少, 从而供求关系紧张,进一步推动通胀。

2、官员考核制度。由于政府官员上任,上级要观其政绩。所以, 每到官员换届, 新官上任都要大兴土木, 使得投资需求扩张, 拉动物价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的对策:

(一)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膨胀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适度从紧,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总量;制定差别贷款利率政策,按照“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方针,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的信贷结构,调整贷款投向等;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在汇率政策

方面,其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适时实现人民币币值的适度升值,以切实减少国际游资的积聚。

(二)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财政政策的运用: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建立猪肉等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增加粮、油、肉、蛋、奶等主要农牧业产品的供给。在采取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同时,着力改革和理顺粮肉流通、运输和储备体制,降低粮肉运输、储备和交易的成本。稳定工业生产,增加工业品特别是满足消费需要的工业品的供给。在市场调节越来越多地替代政府职能,而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比较宽裕,有能力给企业和个人减税,在企业面临因外部危机冲击而可能陷入困境时政府更有必要给企业减税。给企业减税,既能够直接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为企业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可以增加工业品供给,缓解因供给相对短缺而形成的工业品价格上涨,还可以稳定工业生产,防止工业经济滑坡。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否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之间的竞赛,而决定劳动生产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因此,发挥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加大科研开发的政府补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抑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消费需求成为第一推动力

从根源上来讲,我国通货膨胀仍然是由货币和信贷的过量投放造成的,而信贷和货币的过度投放主要来自于政府和民间的旺盛投资需求,以及政府政策总是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之间摇摆,并且在很多时候经济增长是政策的重点。当前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正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的根源。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增长率可能因此较高,但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却难以扩大,总需求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化解通货膨胀的根本之道在于调整经济增长结构,降低经济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使国内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一旦国内形成了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出口依赖”自然会降低,外部压力也自然会消除。为此,应着力采取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也有信心消费,从而将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现实支撑。

(四)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全球就有很强的传染性。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

石大远程教育《宏观经济学》在线考试(主观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bqjl1q2bj3ef8l940oa3cwgi893aj006h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