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法律文件或合同等)。 上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当融入各门课程和实践性教学之中,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并注重其综合应用。
培养院校在特色板块的法务人才培养中,还要注重培养特定职业领域的法律职业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较熟练地解决特定领域的法律事务。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综合反映法律硕士生在某一法律领域内综合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专业特长和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提倡采用案例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专项调查报告等。提倡在职攻读学生从本职工作所需要研究的法律问题中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当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实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理论与实务难题。法律硕士生通过学位论文写作来体现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领域中某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单位应当根据法律硕士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其导师(和/或实务导师)负责其论文的指导工作。 学位论文的完成原则上应当包括以下程序:选题、开题报告及导师组评议、开题报告修改与反馈、资料的收集与调研、论文撰写与修改、论文学术规范检查、匿名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的准备(开题报告)应当设臵相应的内容要求。 学位论文评阅标准应当相对统一。学位论文的写作要突出问题意识,鼓励运用案例分析、立法例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科学论证方法。论文篇幅一般不少于2万字。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王少峰、王红、王利明、王健、付子堂、叶青、孙笑侠、朱勇、李力、李学尧、杨春福、郑少华、姜晶、胡鸿高、费安玲、赵大程、夏新华、贾丽群、董文淮、韩大元、潘剑锋,霍存福。
0352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概况
社会工作(social work )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秉持专
业伦理和价值,运用科学的助人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解决其困境问题,调适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服务活动。在国际上,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专门职业,即帮助有需要群体解决其生活问题的服务行业和职业。许多国家都以立法形式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保障。作为一个专业教育领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国际上也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发展。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是不同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学位的应用性学位,它培养的是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服务领域
社会工作有广阔的服务领域。从服务人群的角度划分,包括为儿童、青少年、老年、残疾人、妇女等弱势群体和其他有需要人群提供的服务;按服务机构的性质划分,社会工作包括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按服务方法划分则分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政策等;按服务性质和功能划分,可以分为治疗性社会工作、预防性社会工作和发展性社会工作。 2.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特别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服务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这与我国社会转型、改革发展中出现众多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强调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有关。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社会现代化和社会的进步,民生改善及福祉提高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需要一大批有较高职业能力的社会工作高级专业人才,在相关领域从事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我国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 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专业素养
应具有牢固的为有需要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服务的价值观,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福祉;熟悉社会政策,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善于运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专业方法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连接、动员和合理配臵各种社会资源,并在服务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2.职业精神
要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竭诚服务、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职业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志借助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方法服务社会;关注有需要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活境遇,追求社会公正;致力于解决他们的困难,增强
其能力,促进改善他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合理利用现有社会政策解决困境群体的问题,并通过实践完善和改进社会政策的责任担当;遵守职业道德,热爱和宣传自己的专业。 3.学术道德
要比较熟悉以实践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在研究过程中,要恪守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和不能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等研究伦理;在研究成果中应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剽窃他人成果。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1)关于国情、社会价值、政策方面的知识。要有较丰富的关于中国国情、社会文化和国家政策,特别是社会工作政策方面的知识,这是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的宏观层面的知识基础;要有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进步、人民福祉方面的知识,这是社会工作专业面对有需要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价值基础;要有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2)基本的学科知识。要有较丰厚的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提供了了解、认识和分析有需要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问题的视角和工具;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包括社会研究方法论,较熟练的研究设计、研究实施、资料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3)关于社会组织及管理的知识。要熟悉我国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法规和政策,要有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有机构治理方面的理念和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
(1)社会福利哲学与社会政策方面的知识。要了解社会工作哲学和社会福利哲学,了解社会福利制度和福利文化;熟悉我国的社会政策;了解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反映社会进步的社会政策理论和思想,具有比较社会政策的能力;有进行政策分析和提出政策建议、政策倡导的知识和能力。
(2)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要掌握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理论,熟悉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的模式;要掌握高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有治疗性、预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掌握整合(综融)社会工作方法。
(3)社会服务管理的知识。要有较熟练的社会服务需求评估与方案设计,资源筹集与配臵,项目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构经费预算与财务管理,员工督导,机构治理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社会服务评估与研究的知识。要有较丰富、熟练的社会服务评估和社会服务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包括方案评估、项目评估、机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有关社会服务的定量研究、定性(质性)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有提出改善服务和政策倡导、政策建议的知识。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社会工作实习与实践
应该接受足够的与职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践训练,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社会服务实践。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与服务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工作硕士未来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活动的先导实践。硕士生要求有在专业教师和有资格的实习导师督导下完成培养计划所要求的800 h的实习,实习要求在宏观、微观层面至少各一个领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
求研究生在专业教师和有资格的实习导师指导下合理设计实习计划,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习应有系统、完整的实习日记,专业教师和实习导师对之应该认真督导。在专业实习中,学生应恪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应表现出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具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策划服务项目、执行项目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工作实践进行评估的能力,满足创造性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要求。 2.参与案例教学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硕士生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自己对现实社会及社会问题的了解,学习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硕士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实习和实践中的问题带入课堂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开展的教学活动,积极提升自己实际设计和推动服务的能力。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应当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得所需的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其观点,了解重要实践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有效地收集与社会服务相关的资料;熟练掌握社会研究方法和技能,科学分析资料,开展社会工作研究。 2.实践研究能力
应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尤其是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社会研究方面,能够独立开展研究设计、研读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思考、独立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在实践研究各方面,能把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用于实践;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行动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并通过研究推进社会工作实践的开展,提炼概念和理论。
3.发现问题的能力
应该具备发现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个人、群体在基本生活方面和社区、组织运行方面的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本专业硕士生不但有从宏观层面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应具备发现服务对象个别问题的能力,既能发现问题的制度原因,也能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个人层面的心理、人生经历方面的原因。本专业研究生应该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在跨民族、跨族群工作时具有文化敏感性。 4.建立关系的能力
必须具备较强的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和介入服务的能力,顺利地开展社会服务,与服务对象一起解决困境问题。必须具备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工作关系的能力,动员资源、连接网络,促进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与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和媒体建立良好的支持关系。 5.组织协调能力
应当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包括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的协调能力和社会服务机构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能力,善于寻找各方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实现和促进与多方的合作,促进社会服务的升展。
6.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