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具有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正确地识别和连接改善服务对象不利的生活状态所需要的资源,有效动员资源、运用资源,改善他们的困难处境,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面对问题的能力,改善他们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秩序。要能够和善于在政策层面上分析问题,提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议。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应是以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实务和实践为基础的研究论文。内容可以是社会工作实务和实践的具体做法和模式分析,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实践分析,具体的社会政策(制定或实施)的调查和分析,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梳理、分析和改进等。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可以是项目设计与评估、实务研究或政策研究等。 要求以研究生自己的、比较系统的社会工作实习(实践)为资料基础,展开资料,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包括一般理论、服务模式或理念的阐释),并能提出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见解或建议。
论文要结构完整、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有理论分析和观点概括;行文、图表、引文、注释、参考文献要符合学术论文要求。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应该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应当观点正确、表达清晰、资料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在某一社会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或理论价值。该研究应对社会服务、社会政策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较强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 编写成员
王思斌、田毅鹏、关信平、向德平、张友琴、张文宏、李培林、李路路、沈原、周晓虹、柳拯、赵孟营、徐永祥、桂胜、顾东辉、谢立中、雷洪、蔡禾。
0551 翻译硕士 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概述
1、概述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MTI)是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批准设臵的一个专业学位类别。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和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口译和笔译为主要类型,以汉语与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等外语组成不同的互译语对,以商务、科技、法律、教育、政治外交(外事)、文学文化等为主要翻译活动领域。 根据不同的翻译类型、语对或翻译领域,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可设不同专业方向,如翻译硕士(英汉口译)、翻译硕士(英汉笔译)、翻译硕士(法汉口译)、翻译硕士(法汉笔译)、翻译硕士(国际会议传译)和翻译硕士(文学翻译)等。 2.专业内涵
翻译是以跨语言、跨文化信息传播与知识迁移为核心内涵的新兴专业领域。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借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学、对外传播学等理论,考察和研究中文和外国语言的口、笔译活动及其规律,考察和研究文学和文化跨越语言、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传播、接受和交流的规律及相关应用问题,包括口笔译实践能力、语言服务能力、口笔译过程研究、口笔译产品研究、翻译教育、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批评、机器辅助翻译、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领域。
本专业研究口译或笔译的过程和译语或译文的产生,探讨提高译语或译文质量和功能的途径。本专业重视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随着语言服务业的兴起,本专业领域从传统的语言转换和跨文化交流扩大到翻译与本地化管理、语言技术工具开发与应用、语言服务与企业国际化、语言服务业人才培养、多语言会议的组织与管理等应用范畴。
3. 服务领域
翻译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应用型专业,其服务领域十分广泛,涵盖需要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各个领域。
翻译以尊重文化多样性、达成交流互通为己任,在国际文化互通与传承,国际学术交流、经济、科技、教育合作等方面成为沟通的桥梁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4.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语言服务业逐步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行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翻译作为语言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发动机。国家
对高质量、专业化、多语种的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第二部分 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应具备学术道德、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三方面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要求在学术活动中应坚持独立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翻译实践中,恪守翻译标准和规范,坚持职业译员的道德操守,确保译文的产出质量和传播功能。在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时,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要如实注明出处,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要如实注明转引出处,自觉杜绝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 2.专业素养
要求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和百科知识素养。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职业精神
要求遵守科学诚信的职业道德,在翻译活动中尊重原作的知识产权,在译文中注明原文的出处和版权所有人;保守翻译工作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不承担超出个人能力的口笔译任务;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应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翻译知识、百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
1.基础知识
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
语言知识:母语和目标外语的语言知识,母语和目标外语的文学文化知识,母语和目标外语不同文体和语域的写作知识,比较语言学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等。
翻译知识:翻译的概念和理论,翻译实践的要求和方法,语言服务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行业标准与规范。
百科知识:母语和目标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历史、文学、科技等领域的知识,相关行业翻译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等。
信息技术知识:用于语言服务行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文字识别、信息检索、文本转换、术语管理等。 2.专业知识
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理论和实践知识,语言服务产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所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
翻译理论和实践知识: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流派,翻译史,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转换,翻译质量控制,翻译实践的形式和要求。 语言服务产业的相关专业知识:翻译职业化的发展历程、未来趋势及影响因素,语言服务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职业价值观。
与所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一般翻译活动经常涉及的相关行业领域知
识,如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财经、法律、科技等;与某些特定行业翻译所需的相关知识。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翻译硕士生的教学要与口笔译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外学习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翻译硕士生的实践训练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实践教学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总学分应有不低于70%来自实践或实训课程,包括以大量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案例分析的口笔译实践课程,突出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下,在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等场所进行口译和(或)笔译的实践学习,并由教师进行评估;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对国际会议传译方向的口译实践教学时数还应有更高的要求。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环节,需结合具体的培养目标精心组织,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政府部门和(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过程中需有教师或导师指导,确保实习生能获得规范、有效的培训和实践,提高翻译技能和职业操守。学生应按照要求完成与课程或专业相关的教学活动,熟悉、体验和理解本专业内涵,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和岗位实习,可在校外实习基地或其他实习场所完成。其中,翻译硕士口译方向的学生应有不少于25个工作日的口译实习,形式可为展会联络口译、接待陪同口译、会议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等,并能提供活动组织单位的实习鉴定书。翻译硕士笔译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少于10方汉字或外文单词的笔译实习,形式可为文学作品翻译、字幕翻译、公文材料翻译、商业宣传材料翻译、学术论著翻译等,并能提供译作采用单位的实习鉴定书。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将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交给学校,作为完成实习的证明。 3.学术活动
学生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课外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研究小组、论文答辩,参与课题、编辑刊物,参加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学术活动的成效由活动组织单位或指导教师进行评价,纳入实践训练考核。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要求具备以下基本能力: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百科知识获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语言能力
翻译既要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又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本专业硕士生应熟练掌握母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和句法,形成两种语言的良好语感,娴熟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 2.翻译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