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第10课参观劵的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关于券面的尺寸大小、构成的形式、内容等应该有所规定。有的必须严格,如券面总体尺寸——长宽各多少,其中存根留多少,副券占多少,或者只要求设计正券券面,其余略去。至于构图形式是横是竖,选取什么图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则可宽泛、灵活一些。再
则,对文字内容,也必须作出明确规定,如名称、票价等。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掌握有关基本常识,必须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制约,使他们的思维能自由地,但又有目的地运行。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本课编排了数枚参观券供欣赏、借鉴。从中我们不难了解设计参观券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首要的是名称,如“故宫博物院”、“武陵源游览券”??以及与其相应的图饰,图饰往往占居券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其次是票价和有关注明等。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 教具准备: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 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 (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 (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
(三)学生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 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 (四)展示优秀作业,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9
第12课故事中的人
课型工艺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塑出一个故事中的人。(了解) 2、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练习) 3、努力表现出人的美。(接受)
重、难点重点是用泥土塑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姿势。
教学准备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学生:课本、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讲故事 1、观察投影中的人物。
2、出示教师的泥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二、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黑板上演示。
2、小结: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2、教师示范。
三、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四、作业讲评。
作业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
第13课笔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笔的功能和外形之间的联系,了解笔的形状与手形的联系。
2、欣赏各种款式的笔,了解笔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并联想出各种新颖的笔形和功能。 3、学习设计搞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笔的功能,并根据手的形状设计出笔的外形。 难点:设计一支新颖的笔,用设计稿的形式完成。 三、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笔,彩纸,笔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支款式新颖,功能多样的笔,提问,你能猜出它有多少用途? 2、出示课题:笔的世界 二、新授:
1、请学生把收集到的笔集中起来,举办一个“笔的世界”展览会。
2、请学生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笔有些什么功能,哪个方面设计的比较新颖。 3、实物投影出示书上作品,讨论,哪些地方设计比较新颖,有创意。 A、用日历表装饰又美观又大方。 B、上粗下细显的非常可爱。
C、握笔的地方设计的很圆润,保护手长时间写字时手指不疼痛。 D、凹凸有致的笔型顺着手的外形,握笔非常舒适。 E、夜光笔,随身带着可以当小电筒。
10
F、米老鼠的耳朵会动是按钮的功能 你还能说出那些其他新颖的功能呢? 三、分析笔的组成部分:
笔尖,握笔处,笔杆,笔头,可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设计。 四、教师师范:
1、根据四个部分设计出笔的外形
2、把需要增加功能的部分进行变形,添加。 3、用图表的形式添加各部分的说明文字。 4、涂色。
五、学生进行创作。
六、举办“新颖的笔”设计作品展,评出最佳外形奖,最佳功能奖和综合奖
第14课电脑美术——漫画肖像 一、教学目标:
1、漫画艺术的魅力,知道漫画艺术根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2、试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设计一个自己拼贴,的漫画肖像。
3、把自己的照片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变形,与其他图片进行拼贴,组合成一幅有趣的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漫画人物的变形方法,能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基本的脸部形状。 难点: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人物变形,并进行拼贴。 三、课前准备:
各种人物变形的漫画,每个同学自己的照片。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受漫画的魅力。 二、交流
1、说说你所知道的印象较深的漫画。 2、老师这里有一些漫画。如:《三毛》、《父与子》等。 出示漫画的概念:漫画是卡通的一种,它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还是一种艺术的夸张,夸张与变形突出了人的个性特点。
3、漫画种类有很多,今天我要学习的是肖像漫画。 三、比较与发现
1、下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肖像漫画。 2、出示比尔﹒盖兹的照片和漫画作比较: 问:“这是谁?”(学生介绍) “有何区别?”(鼻子大、头发乱、身体小) 出示罗丹、凡高、毕加索的肖像漫画。(因为夸张了某一特征,所以整个比例变了,就是变形了) 出示:夸张与变形是漫画的重要表现手法。 学生欣赏其它漫画肖像。(如:成龙、陈佩斯等)
结论:肖像漫画是强调人物形象特征,甚至加上动作、表情来夸张表现。 1、展示教师漫画 问:“这是谁?”“老师是怎么画出来的?” 出示步骤:
1)脸型(出示各种脸型的变化)有〇△□等。 2)五官,画在形状的中间。 3)头发
11
2、表情
出示:喜、怒、哀、惊等漫画肖像 问:“影响表情的因素有哪些?”(五官的变化) 所选表情也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四、练习
对你感受最深的一个人设计一幅肖像漫画。
五、展评(要求:幽默夸张,突出个性,表现手法多样) 1、小组自评 2、学生全体评 3、教师小结
六、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利用photoshop中滤镜扭曲的功能进行变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利用自己的照片尝试各种功能的不同效果。
七、教师示范,先利用自己的照片进行变形,然后找合适的图案利用拼贴模糊的效过,创造出新的图片。 八、学生创作 九、展评欣赏
第15课神州风采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2.能与同伴相互交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胜、故迹、物产以及艺术和民俗等。 3.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中华民族有着许多宝贵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祖国壮丽的河山与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关心祖国的发展。
教学难点: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遗产的含义
1、文化遗产是历史和艺术价值都非常出色的建筑遗址以及雕塑、绘画等遗产。
2、自然遗产是自然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等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的遗产。 3、复合遗产是具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遗产。 二、引出课题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一看到一说到这些,都能让人想到中国。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题,板书) 三、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
1、采用中国地图、画和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课本中心内容:通过欣赏来了解祖国的锦绣山川——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并且体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所形成的不同的风格。 2、展示长城等有建筑图片。 它们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 1、小组交流讨论。
师:除了这些,我们还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民俗艺术、秀丽的河山以及雄伟的建筑,人们一看到它们,就想到中国。让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比比谁知道的多。(出示)(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指名答) 3.归纳总结。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上网找了一些图片,你们看,这是我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兵马俑(出示图片),它是秦始皇的陵墓,在西安。你们看这是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器皿(出示图片)。还有我国的艺术国粹-京剧(出示图片)。我国的艺术瑰宝-书法(出示图片)。
再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祖国精美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图片)、草编(图片)、风筝(图片)。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