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转载]
一、现代化时代呼唤现代化的人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高技术、高文化、高智力的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和以往的劳动力经济、资源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它的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无形化、轻型化、虚拟化、软性化、一体化和可持续化。这些特点,都是科技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综合创新的产物。同时,它也标志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内涵、规模、结构、方式、作用等,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知识、信息、能力、智力以及拥有这些要素的人才,真正成为了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元素。这些元素支撑着整个社会,并直接发挥主导作用。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素质,也就无所谓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类自身解放的历程,在此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知识经济的大潮,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我国来说,自然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要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就不能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加快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应立足于人的发展来保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说到底,只有人,才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人,才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离开了人,一切都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现代化。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个人,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植人的主体性。“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二、现代化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化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既指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就是马克思认为的“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是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人的价值,明确指出:“全部的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不只是一个认识体,还是“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坚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和发展等问题。它极其重视人的因素,它承认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发挥人类一切方面的能力。马克思主义
认为:人要生产完整的人,即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充分提高,一切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
在当代,现代化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简单地说,现代化的人就是能清楚地认识自身价值、能动地促进自身发展、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一)现代化的人能够清楚地认识自身价值
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也热爱和珍惜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主体性,能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有基于社会终极目标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总之,现代化的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现代化的人能够能动地促进自身发展
现代化的人不断地强健体魄,自觉地促进心理发展,努力地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因而始终处于知识发展的前沿。现代化的人能清醒地意识到,“熟练的读写算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构成了创新主体的最基本的知识结构,这实际上是一种通才模式。通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人才标准”。现代化的人努力地将自己培育成这样的“通才”。
(三)现代化的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
不论他在社会上从事什么工作──是农民,是工人,还是领导,是学者──他都能够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与智慧开拓性地进行实践。现代化的人总是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具有不怕失败和挫折、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他们总是在发现,总是在发明,总是在创造,总是在前进。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执著,不断地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作文教学必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众所周知,教育是人才的再生产过程,同时,教育本身也是知识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时代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建设,而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成为现代化时代的“发动机”。教育越是发展,知识的生产能力、积聚能力、应用能力就越强;教育越是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就越快。
西方对此的认识和行动先于中国。早在19世纪50年代,世界上就掀起了一个教育思想大转变的浪潮,涌现了一大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J.S.Bruner,1915— )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B.S.Bloom,1913—1999)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Л.B.Занкова,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巴班斯基(Ю.К.Ьабански
й,1927—1987)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Ш.А.Амонашьили)等的“合作教育学”、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的“非指导教学”理论、瓦根舍因(M.Wagenschein,1896—1988)的“范例教学”理论、洛扎诺夫(G.Lozanov)的“暗示教学”思想,等等。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是: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教育计划,调整教育方向,确立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策略和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放到了教育的关键位置上。
西方教育改革的浪潮将我国的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主体性教育理论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应该自觉地更新教育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清楚地认识自身价值、能动地促进自身发展、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的社会主体,强调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切,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传统教育模式中强制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训练来实现。相反,只有充分地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的主体能力,才能促进个体积极主动、朝气蓬勃地发展,最终成为“完整的人”,“一切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在教学方法上,就不应该是“灌输”或者“塑造”,而应该是“交往”和“对话”──那种亲密无间的、人格平等的交往,那种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的对话。在这样的“交往”和“对话”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以形成,学生的健康情感得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支柱得以确立,学生的深层潜能得以发掘,“人的全面发展”就能得以逐步实现。
作文,它以语言为载体,反映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融注着作者的个性、情感、胸怀、气质、知识基础、思维发展乃至精神面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发展人、培育人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作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方面,具有更加独到的优势。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人的发展,立足于人的发展。在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为视野开阔、能力全面的人,培养成为乐于交流、善于交流的人,培养成为理想坚定、人格完善的人,培养成为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