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中厚层鲕粒灰岩;鲕粒主要是泥晶方解石组成,呈圆状-椭圆状,大小一般在1mm,鲕粒类呈紫红色,风华面呈淡黄色。嘉陵江组二段中的微晶灰岩中顺层发育了许多方解石晶洞。晶洞直径在1—3cm,方解石结晶较好。泥质灰岩主要出现在飞仙关组二段的泥岩中。而白云质灰岩大多分布在嘉陵江组三段,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次要矿物为白云岩;淡灰至黄灰色,叫灰岩硬,表面风化也叫灰岩明显,具有少数较明显的刀砍纹,在区内分布不广泛。 3.2.2 白云岩
白云岩石是碳酸盐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中有一半以上为白云石。主要出露与填图区的嘉陵江组三段和雷口坡组,薄至厚层状,硬度高,呈灰色。白云岩既可单独产出,也可与石灰岩或砂岩等共生,或者在石灰岩中以斑块、条带形式存在。面常布满方向杂乱的刀砍纹,沉积结构与石灰岩相仿。由于海水不能直接沉积白云岩,在常温常压下也不能人工合成出白云石来,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至少寒武纪以后的白云岩主要是碳酸盐沉积物或石灰岩的。
灰质白云岩主要出露在嘉陵江组三段,呈灰至淡黄色微晶结构,纹层状、鸟眼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次要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颗粒细小,呈它形粒状,方解石由于重结晶作用颗粒较大,其集合体呈不规则状,集合体呈带状分布(见图3-3-2)。方解石颗粒或集合体和白云岩构成鸟眼构造,岩石中含一定的泥质和少量的有机质。
图3-3-2白云岩
14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3.2.3 膏溶角粒岩
膏溶角粒岩主要在嘉陵江组中出现。 在龙潭桥桥西100m处见嘉陵江组中段的膏溶角
粒岩,为钙质胶结构,有方解石脉。让水东桥头350°方向至李白读书台途中小径上见嘉陵江组下段的灰褐色膏溶角粒岩,粒径一般为1cm 到2cm,大的有5cm左右(如图3-2-3)。
图3-2-3膏溶角粒岩 图3-2-4鲕粒灰岩
3.2.4 鲕粒灰岩
在让水小庙350°方向至让水李白读书台路上,以及从龙潭桥东向西沿公路200m左右都见到有一层紫红色、灰色的鲕粒灰岩。此岩层为飞仙关组上段与嘉陵江组下段的分界标志。厚度为75cm,产状为:289°∠ 40°。
15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第4章 构造
匡南地区,西北以江油为界,东南以香水断层为界,其间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向北西倾斜的断层和倒转褶皱组成典型的叠瓦式断褶皱层。江油市断层西北盘为泥盆系,石炭系组成的唐王寨大向斜,香水断层东南盘为中,新生界组成的四川盆地。区内褶皱﹑断裂多处可见被中侏罗统千佛崖组以不整合所覆盖。因此,区内主体构造为印支运动的产物,但多处见到侏罗系被断裂带切断并被三叠系及以前的古老地层所逆掩。这说明燕山运动在本地区对印支老构有改造﹑深化的作用,使其更加复杂化。实习区内所见的断层和褶皱是由龙门造山带隆起引起的小型地质构造。其中区内发现了几处褶皱和断层。
4.1 各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4.1.1唐王寨向斜
出露于通口北部江油断层上盘。实习中只能在踏勘的时候见到该向斜的东南翼。该向斜是龙门山前山带最大最完整的一个向斜。向斜的全名为唐王寨——仰天窝向斜。向斜呈NE45。方向延伸,长度60公里,宽近20公里,核部为400米厚的下石炭统灰至深灰色灰岩组成,两翼为石英砂岩、灰岩、页岩和少数白云岩的泥盆系以及少量志留系。核部地层比较平缓,倾角为10°~30°,北西翼倾角缓约30°,南东翼陡约45°左右。从两翼泥盆系厚近6000米,而东南翼泥盆系厚仅仅2000米,两者相差4000米,该向斜为典型的轴面向南东倾斜的不对称向斜。该向斜除了东北端局部外,四周为断层所限制,叠加在一个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组成的土桥向斜上。多数学者认为唐王寨向斜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印支期开始经过燕山期才基本完成。
4.1.2、江油断裂带
江油断裂带是若干大致平向的断裂组成,在区域上是龙门山泥盆系——石炭系沉
16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积的东界,也是四川中、新生界红色泥盆地的西界,也是现今盆地与山区的地貌分界。根据江油地震站观察,现今西北盘相对上升并反扭移动。就实习区域将而言,从西北到东南,江油断层通口断层、望乡台——倒挂牌断层、黄连桥二号断层、黎家湾断层、黄连桥一号断层,狮子牌断层、含增断层、香水——让水断层均属于江油断裂带系列。它们向东北延伸,经过武都、马角坝、雁门坝等地直达广元以北,向西延伸到灌县以南,全长达400多公里,断裂带沿走向断层数目有增加有减少,有分有合,但各断层均倾向北西,倾角30°~60°,断裂带中的岩片主要是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组成。断裂带内柔皱与拖曳现象明显,形成叠瓦式断裂构造。
4.2 褶皱
匡山地区西北以江油断层为界。东南以香水为界,其间为由一系列的大致平行的多条断层和褶皱组成,走向NE,构造面(断层面﹑褶皱面)倾向北西的叠瓦式断褶带。这一系列褶皱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断层破坏而显的极不完整,但仍可依稀推断出各个褶皱的大体形态。实习区内的主要褶皱及特征简述如下: 4.2.1唐僧坝背斜
为实习填图区的主要褶皱。轴向NE40°~50°,轴部因香水—让水断层的破坏,南东翼已被逆掩。据石油部门的钻井资料,核部由二叠系灰岩组成。轴面向北西倾斜。地表核部仅见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段灰岩。北西翼依次出露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紫红页岩,嘉陵江组泥灰岩和灰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白云岩﹑天井山组灰岩。同时在北西翼上还发育有次级褶皱: 1、牛王庙背斜
核部由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下段薄至中层状白云岩及白云质泥岩组成,两翼依次由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段厚层状白云岩﹑天井山组白云质灰岩和灰岩组成。背斜东北端在双石桥附近向北东倾伏﹑西南端在观音堂附近消失。轴向为NE30°,轴面倾向NE,倾角陡,长约10公里(如图4-2-1)。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