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学案例:《诗经》两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0:19: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生各读一遍)

这首诗这要讲了什么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生:好像是一位男子,历尽千辛万苦却无法到那位伊人身边,可望而不可即。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不能确定这位伊人是男是女,但是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因此我们就把“伊人”看做一位姑娘。同学们看一下男子为了到姑娘身边去都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生:“溯游从之”,“溯洄从之’。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来回奔波找路径,只为了到姑娘的身边。

生:“道阻且长”、 “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道路崎岖,很不好走

师:男子如此心急的找寻心爱的姑娘,姑娘在哪里? 生:“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生:“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师:我们看一下“方、湄、涘”“央、坻、沚”这几个字的意思。(幻灯片出示:“方”指岸边,“湄”指水草交际之处,“涘”指厓也,边际之意,侧重于山石高地陡立的一面。“央、坻、沚”强调水中之地面积的大小不同。“水中央”的小岛相当于“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这些字的不同含义,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姑娘一直在动,不是站在原地不动的。 师:说得太正确了。那么姑娘“来回走动”他在干嘛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王巨才的《芦草之思》。 (给学生3分钟阅读材料)

生:阅读后我知道了姑娘在采蒹葭,她不停移动位置是因为她在挑选好的蒹葭,将它们采回家。

师:蒹葭的用处有哪些?

生:从文中看有很多用处,可以包粽子,编席子,甚至可以当乐器,因为它中间是空的可以吹响。

师:是的,蒹葭就是芦苇,起初虽苍苍然而未堪家用,经过霜打后坚实柔韧,可以用来包粽子,编席子等,可作为家庭用具也可售卖赚钱。(幻灯片展示芦苇编织的作品图片)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姑娘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早晨去采蒹葭原因了。这也充分说明这位姑娘是一位……

生:勤劳的姑娘

师:面对这样的姑娘,男子就是跋山涉水,克服万难也要到她身边。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采葛》并概括这首诗写了怎样的内容。

生:写男子对采葛姑娘的思慕之情

师:这也是成语“一日三秋”的出处。让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让人一分钟都不想离开,要时刻看着她,这是

怎样的姑娘呢?

诗中的“葛、萧、艾”三字的含义我布置同学们查阅资料了,汇报一下你的成果吧。

生:葛是葛藤,萧是青蒿,艾师艾蒿

师:同学们任务完成地还不错。老师给大家一份更详细的资料。

(幻灯片展示:葛:葛藤。2~5月采摘嫩茎嫩叶可炒食或做汤吃,8月开花,可入药,有生津止渴、解酒醒酒之功效。也可以制作葛布。

萧:指艾蒿,有香气。端午节有插艾蒿的习俗,也是一种中药,有逐冷除湿作用,6~7月采摘为宜,可晒干保存。

艾:有资料解释为艾蒿,也有资料解释为茱萸。重阳节有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在10~11月份采摘为宜。)

现在我们明白那位姑娘在这一年之中都在忙碌,不同的季节采摘不同的植物,她每天都在劳动,这显然是一位……

生:勤劳的姑娘

师:我们整合看一下这三首诗,同学们发现什么情况? 生:男子喜欢勤劳的女孩 生:勤劳的女孩有人追

生:男子对姑娘的追求都很真诚,执着 生:我想这些姑娘应该很漂亮。

师:诗中没有写姑娘的容貌,你怎么知道她漂亮呢?

生:能让男子如此迷恋思慕的姑娘应该是漂亮的 师:是啊。勤劳的姑娘有人爱,因为勤劳的姑娘是美丽的。不单指容貌的美丽更指品德美。

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另外几首描写劳动女性的诗《采苹》《采蘩》《采菉》《采菽》《芣苢》,请同学们自学,自己去查阅资料或到网上浏览资料。

这节课到此结束。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主题学习课,主题为勤劳的姑娘有人爱。预习资料已经印发,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稍加提示,就可以跟上老师思路,这节课我获得如下收获:

1. 教师要勤奋,要通观全局,心中有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筛选排版,提炼主题,制作课件,搜集录音视频等,还要提前印发,课后还要反思。每做一个专题,都是不小的工作量,每讲完一节整合课案例都会感觉很累,但是也真的锻炼了自己,收获匪浅。

2. 学生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每讲一个专题,解决一个主题问题,都会有所收获,或思想价值观上的做人收获,或以督促写而获得的写作方法上的收获,总之扩展知识面是一定的,这写东西对学生来说很实用。

3. 可以与绝大多数学生互动。一节课下来,班级

25人至少有20人参与互动,并且可以看出来对课堂内容很感兴趣。其中有四五人多级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这在初三的我班是不多见的。学生喜欢这节课的知识,能学到一点东西这就是值得的。

搜索更多关于: 教学案例:《诗经》两首 的文档
教学案例:《诗经》两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c6sr0n3169y6yn8bczb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