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大暑杀女性
【篇一:卢旺达大屠杀】
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影片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在大屠杀中设法挽救了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感人故事。
看完影片耳边总是回响这那首童声民谣,眼前不自觉的就浮现出了影中画面;饭店经理保罗被告知外国人要撤离,保罗满怀希望认为难民也会被妥善安置,滂沱大雨中一位位白人上了车,难民门却被士兵挡在门外,这是驶来一辆红十字的车,车上都是孤儿院的孩子们,一双双纯真中夹杂着惊恐的大眼睛直直的看着渐行渐远的救援车,此时一首童声非洲民谣响起,声音是那么的柔和快乐,看着鲜血淋漓的周围,感觉多么的无助,听着感觉那么突兀,那么刺耳,那么揪心。催人泪下。
大屠杀距今已然有19年了,历史不会改变也无法弥补,我们在悼念不幸的同时也应该思考造成惨剧的缘由。
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东邻坦桑尼亚,南连布隆迪,西和西北与扎伊尔交界,北与乌干达接壤,国土面积26338平方千米。国内人口由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三个部族组成,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16世纪,图西族建立封建王国。1890年“德属东非保护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委任比利时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由比利时“”托管”。1962.7.1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国。 政府混乱是卢旺达大屠杀没有得到政府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
卢旺达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欺辱,在现代更是受到西方 “多党民主”浪潮的冲击。1990年10月,卢旺达内战初起之际,西方以停止经援相要挟,迫使当时的总统宣布实行多党制和西方式的民主,并于1992年4月吸收反对党组成多党联合政府。没想到,勉强移植的西方多党制民主模式,非但没有给卢带来稳定繁荣,反而使党派斗争进入政府决策机构,政府的施政能力被大大削弱,各类矛盾加剧,全国局势早已近于失控状态。
尖锐突出的民族矛盾是卢旺达大屠杀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图西族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国,胡图族饱受奴役;比利时殖民统治时期,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图西族任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殖民时代走向尾声,对于胡图族人来说,卢旺达的未来就意味
着摆脱图西族人的统治,以及结束比利时的殖民统治。1959年,胡图族发动起义并杀死了2万图西族人。比利时统治者则改变立场去帮助胡图族人驱逐图西族官员,并以胡图族来取代他们。从那以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杀戳一直没有停止。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图
西人。1990年10月,图西族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1993年8月4日,双方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定,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内战。1994年4月6日,卢旺达的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与布隆迪的胡图族总统在赴坦桑尼亚出席关于地区和平的首脑会议后,同机返回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飞机被两枚火箭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事发后,关于谁是凶手的说法绘纭,两大部族互相指责,基加利的局势迅速恶化。卢旺达广播电台再次扮演了煽动者的角色。它告诉卢旺达人,是图西人杀害了总统,要胡图人为总统报仇。
次日,由胡图族组成的总统卫队绑架并杀害了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兰吉伊马纳和3名部长,同时组建了临时政府;8日,图西族武装“卢旺达爱国阵线”拒绝承认将其排除在外的临时政府,宣布向首都进军,卢旺达内战再度爆发。
伴随着两派武装在前线的激烈厮杀,胡图族极端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残杀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卢旺达部族仇杀也是一场争夺土地的战争。
卢旺达独立时人口仅有300万,到内战前夕已增至80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2.6万平方公里。作为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卢旺达许多农民无地可种,难以谋生。在此情势下,流亡国外的难民要回国,而国内居民又担心危及自身生存,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联合国的不作为和超级大国的漠视助长了激进分子的气焰。
种种原因造就了那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感叹之余我也深深认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 历史上,由于民族之间的大屠杀不胜枚举。 柬埔寨“红色高棉”事件。死亡平民100万;亚美尼亚大屠杀,死亡平民150万;罗马帝国屠杀犹太人,死亡平民150万;德国屠杀犹太人,死亡平民600万;五胡乱华,死亡平民1000万以上;满清入关大屠杀,死亡平民2000万以上;蒙古帝国大屠杀,死亡平民超过2亿。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背后告诉我们民族问题由来已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合理的处理民
族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积怨并没有完全消减,东突恐怖势力,314等事件就是少数民族激进分子在国外反动势力的挑唆下造成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现状,民族和谐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如若各民族之间矛盾不断加深而没有得到政府有效引导解决,卢旺达的昨天很有可能是中国的今天,暂且不讨论少数民族是否有能力可以进行一场相同规模的屠杀,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的稳定会受到冲击,民族间的交流合作可能断绝,各民族互不理解,互不关心,在解决一些问题上就会自觉的带上民族情绪,然后导致民族问题的尖锐化,恶性循环下去无非两种可能,1,优势民族动用武装力量对反对民族进行清洗镇压,达到外部统一的局面;2,各民族间形成局部联盟,进行国家分裂,苏联就是例子。我的想法也许有些荒诞但是民族动乱后无论是发生哪种情况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太多太多,我们的祖国发展到现在面临一个瓶颈,国家要崛起,但一些超级大国不允
许第三世界国家的我们对它们构成足够大的威胁从而制造一系列枷锁想要困住我们。民族团结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告诉我们当一个民族团结起来时,他的力量是无限大的。而当56个民族团结起来时,任何恶势力想要阻碍中国的崛起都犹如螳臂挡车。
【篇二: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
卢旺达为何发生种族屠杀
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
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
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两者之间长期互相通婚,并没有不共戴天的矛盾。将胡图人、图西人严格地区分开,甚至订出高下等级的,正是后来进入的西方文明。
1890年,卢旺达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首先将图西人和胡图人明显区分开。德国殖民者将欧洲的种族主义理论引入卢旺达,生硬地解释卢旺达原先“农民”、“牧民”的差别。德国人说,作为农民的胡图人是从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更黑、身材较矮等;作为牧民的图西族是从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较白,身材较高等。而且,由于北边靠近尼罗河,文明程度更高,因此,图西人在人种等级上,与欧洲人更接近,属于等级较高的人种。
在卢旺达,所谓胡图人占人口总数约85%,所谓图西人约15%。殖民者这种划分的目的是,利用“等级”程度较高的少数图西人,帮助殖民者一起统治人数更多的胡图人。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对于殖民地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他们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制造殖民地百姓的矛盾,防止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殖民者。欧洲殖民者在挑起矛盾后,自己便高高在上,处于调解的地位,时不常地利用这一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