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 要: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特别是现在的英语测试逐渐加大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阅读理解题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总分的高低,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论是做练习还是测试,与词汇、语法等项目相比,阅读理解明显薄弱,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题错误率高,失分较多,这就说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较弱。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阅读理解题时存在心理障碍。
语言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过程,阅读理解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然而,很多学生一看到阅读题就“头痛”,对这类题目存在“我读不懂”、“阅读题太难”等不良心理暗示,缺乏阅读信心。所以阅读时不认真,没有耐心,只是大概浏览文章后,在文章中找到考查题目中出现的相关单词就作出判断,
并没有仔细阅读,更没有理解文章真正含义,这样出错率就高。尤其是到八、九年级,文章难度增加,有些问题是隐含在文章中的,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章的内涵等作出判断。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做阅读题时,习惯于每一句都要准确地翻译出来,这样一旦碰到生词就觉得很难,要么就查词典,不懂得泛读或根据上下文推测词意,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要么不想再往下读,往往草草了事。读得太慢容易使学生气馁,他们往往被不熟悉的词汇阻碍,无法抓住文章的大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背景知识的讲解。
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或在考试压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们只是按现有教材,考试涉及什么就讲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对单词的识记程度、对交际用语的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语法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指导,而一般的中学生对外国的文化等各方面缺乏了解,阻碍了阅读的速度与准确度,这样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有时也无法正确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的社会历史演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意义会不同,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母语互译的方式来理解,往往就会出错。如:在英语中“green tea”的意思是“绿茶”,所以有人
就把“红茶”说成“red tea”,把“black tea”理解成“黑茶”,闹出笑话。
3.教师对阅读材料教学缺乏有效设计,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
对于阅读材料或课文教学,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在有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根据新教材的要求来做出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词汇、语言点的教学完成后,对阅读材料的处理往往脱不开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就是先要求学生自读,再逐字逐句翻译讲解,最后和学生一起解决课后的练习题,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学生只是盲目地为读而读,反正读不懂没关系,老师会讲解的,造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局面。这样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不知道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不会主动探索正确的阅读方法,达不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注重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取信息,得到感知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尝试如何用
恰当的语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即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教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第一课程资源,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重要平台。合理利用好教材,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课文阅读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和中心,即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阅读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课外独立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可以用提问式阅读教学模式,老师运用设问―引导―启发―对话―交流交替模式展开教学程序。通过设问、解答、帮助、指导等多元教学行为的综合利用,促使课堂教学信息由单向活动,即教师向学生传授,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会增多,从而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同时了解材料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根据学生的语言需要和能力设计教学任务,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悬念等,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从而能积极思考,较好地完成任务。还可以用讨论式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四个前后紧密联系的环节组成,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课上与课下并重、面向全体与照顾重点相统一和
恰当性原则。情景导入―设问―阅读―疏通、理解―深层问题―讨论、扩展―结合实际再讨论―总结―布置口头和笔头作业、加强语言实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2.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指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初中的阅读材料以叙事文章为主,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略读”,就是先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组合,标题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贯穿文章的时态是什么,结尾是什么,文章是否有图表、插图等,这样对文章的结构、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阅读打下基础。还可采取“跳读”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情境猜测词义,不必逐字逐句翻译,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