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 知道商品的含义。
○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9
○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 理解货币的本质。
○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 了解价格的含义。
○ 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 了解两种结算方式。
○ 了解信用卡的优点。
○ 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
○ 懂得外汇的含义。
○ 理解汇率的变化。
○ 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
○ 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 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 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 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 联系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等角度,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0
○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 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 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在校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基本身份是消费者。因此,教材的第一单元讲“生活与消费”。消费必然涉及商品和货币,因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介绍有关商品和货币的一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逐步把握商品、货币、价格、信用工具和外汇等常见的经济知识。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由纸币到信用工具──由中国货币到外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与“信用工具和外汇”。
2.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切入,引出商品,让学生探究商品的基本特征。然后,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11
其一,商品的含义。从上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概念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对于商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异帮助学生认识清楚。
其二,货币的产生。人们要在市场上得到商品,就得用货币去买,这就自然地引出货币。然而,在历史上,货币并不是与商品同时产生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材为了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从物物交换的困难讲起,进而阐明货币的产生。
教材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物物交换的困难,自己动手去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特意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思考和感悟,进而领会教材关于货币产生的观点。
其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也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淡化学科体系,要求减少对概念的背诵记忆,所以教材没有从理论上对此加以阐述,而是力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体悟出商品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教材为什么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总要找出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数量上的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进行比较,这就必然涉及价值问题。商品也好、货币也好,都有个价值问题,都会涉及价值的比较,所以,有必要在这里点出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
在以往的教材中,会在这里涉及诸如“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以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一系列内容。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对于这些内容,教材予以舍弃,不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为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使用价值、什么是价值、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可。
其四,货币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教材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以贝壳的图示加以印证。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讲了三个要点:一是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二是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是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教材上讲的这三点,应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无需扩展,以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金钱观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批判拜金主义的理论依据。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的思想教育。
作为教师,对货币本质这一内容的把握应该比学生更为深刻,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