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和狐狸上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2.说起狐狸,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说)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感知
过渡:今天,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蝉可没上它的当,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请打开书62页,先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要想读好课文先得把这些词语读好。(点击)(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会读吗?先自己读一读,记住两个红色字。 指名读,再齐读。
4.生字词掌握得很好了,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寓言说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5.谁能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说了件什么事呢?(学生试说)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 蝉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狐狸的花言巧语,没上它的当,在这个故事里,狐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谁来谈谈。(狡滑、不安好心??) 2、从哪儿能看出来? (师相机板书:设下圈套、故意赞叹)
3、 “圈套”是什么意思?(计谋、阴谋诡计、骗别人的手段),在这则寓言中,这个圈套指的是什么?(把蝉骗下来)
4、它是怎样骗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谁来读一读你从哪些词看出他会骗?
5、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导读好狐狸赞美的语气来。 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说得好读得也好,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狐狸说了这么多花言巧语,但它的本意却是——骗蝉下来,吃掉它。你们能用哪些词形容一下这只狐狸?(老奸巨滑??) 7、说得太棒了,狐狸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蝉给你们的印象如何呢?请用心品读第3自然段,看这是一只怎样的蝉,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聪明)
(引导学生说说蝉扔树叶试探前的想法。)这么聪明的蝉,它在扔树叶之前一定想过什么?(狐狸很狡猾,连老虎都被骗了,我要小心。)
8、这还是一只怎样的蝉呢?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怀有戒心。)
9、说得真好!大家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
点明寓意
1.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出示: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这句话中的“灾难”还可以换成什么词?(错误,失败) 这也是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板书:聪明、吸取教训)
2.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灾难,但是,蝉和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你提供教训?(生说: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 4.学到这儿呀,老师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A、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英国哲学家罗素 B、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5.那让咱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吧,男生读狐狸,女生读蝉,老师为你们读旁白,好吗?(读课文)
6.是啊,狐狸使出它的老办法来骗人,乌鸦上当了,而蝉却没有,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来说说看?(指名回答:乌鸦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蝉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所以没上狐狸的当。)
7.大家说得真好。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故事?但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故事后,请大家动动笔,写一写。(出示)
(生练笔,师行间巡视,寻找写的较好的展示用。) 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练笔情况,并红笔批改,边改边评边肯定好的地方。 8、齐读全文。
四.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出示)咱们今天学的《蝉和狐狸》就选自《伊索寓言》,这里面精彩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想不想好好读读这本书呀?(生齐答:想)咱们学习完这三则故事后,你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注意些什么呢?(点明读法。)
①每则寓言的最后都以一句话点明寓意,应好好体会它的寓意。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想。 板书:
蝉 和 狐 狸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聪明 吸取教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