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秋季
图4- 2合肥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动态变化
Fig 4-2 Seasonal dynamic change of Hefei city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space distributed
从图3可以看出,合肥市2010年冬季不存在城市热岛效应,相反,在主城区表现出极低的温度,像一个“冷岛”,被周围郊区包围。造成这种现象可能与2009年11月~12月的降雪有关。2009年11月中旬开始合肥下了场暴雪,之后陆续下了多场雪,因此造成了极冷的天气。由于大量的学积压的城市地表,而城市的建筑结构阻碍了这些积雪的融化和冷空气向外的扩散,因而在城区造成了“冷岛效应”,而周围的郊区由于地势平坦开阔,农田裸露,在阳光的照射下,积雪很快就融化,融雪形成的水很快就渗入土壤中,在这些因素的影像之下周围郊区并没有形成极低的温度,而是显示出正常的温度水平。在郊区的正常温度水平与主城区的极低温度水平对比之下便形成了主城区的“冷岛”。从表中可以看出2环以外的平均温度要比2环以内的平均温度高0.8k左右。春季整体上呈现西部温度比东部高状态,这可以与合肥地表成西高东低有关;在主城区也没有现成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在经济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温度比其他地方要略高,如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庐阳产业园和包河产业园都比周围区域温度要高。夏季呈现明显的热岛现象,2环以外平均温度要比2环以内温度低将近3℃左右。一环以内的环城公园和河流温度比较低,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巢湖和大蜀山温度都比较低,起到冷湖的作用。秋季整体上也不形成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而且1环,2环和2环以外的平均温度几乎相等,但是在局部地方还是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热岛效应的,如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包河区等地方。
27
总体上来看,合肥市只在夏季呈现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而且强度比较强,其他季节都没有形成很明显的城市热岛,这与北京[35]、上海[36]等地在秋季或者冬季都有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不一样。
表4- 1各季度地表温度分布统计
Table4-1 Stat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seasonal 分布范围 1环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2环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2环以外
冬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最低温(k) 270.91 278.95 297.50 286.41 270.91 278.35 294.44 284.73 252.38 252.38 283.60 270.91
最高温(k) 282.46 294.95 313.59 298.51 283.03 299.01 316.25 298.51 286.41 303.41 314.04 303.41
平均温度(k)
275.33 286.24 303.65 290.49 275.45 286.72 303.47 290.63 276.25 286.18 300.98 290.57
标准差 1.02 1.56 1.792 1.058 1.21 1.66 1.71 1.19 1.28 2.89 2.48 1.50
4.2合肥市热力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
4.2.1 合肥市热力景观格局分布的动态变化分析
将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热力景观格局等级划分,并进行制图。热力景观格局等级分布图如图4-3所示。图中蓝色代表低温区,绿色代表次低温区,黄色代表中温区,红色代表次高温区,粉红色代表高温区。对各类热力景观斑块的象元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2所示。
28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低温区
次低温区
中温区
次高温区
高温区
图4- 3 热力景观类型分布图
Fig4-3 Distribution of thermal landscape types
从图4-3和表4-2可以看出2002年次低温区所占面积最大,达到了59.62%。次高温区和高温区加起来只占4.94%,虽然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因为2002年主城区面积较小,而且分布很集中,因此在瑶海区有一片很明显的高温区域,形成高温中心。中温区主要分布在2环以内,而低温区和次低温区主要分布在2环以外,因此在2环以内形成了较明显的热岛效应。2006年低温区和次低温区面积加起来和2002几乎相等,中温区和2002年也几乎相等,分布区域和2002年也相似。次高温区和高温区和2002年也相差不大,但是2006年分布比2002年分散,没有形成成片的高温区域,而是零星地分散在主城区各区域。2010年低温区和次低温区面积比2001、2006年减少很多,而中温区面积增加很多,次高温区和高温区也比2002年和2006年增加了2.3%左右。虽然次高温区和高温区有所增加,但是分布比较零散,同时主城区面积也增大,因此没有形成高强度的热岛区域。
表4- 2各热力景观斑块的像元个数
Table 4-2 The pixel number of each thermal landscape types
年份
低温区
2002
次低温区 中温区 次高温区
象元数(个)
65510 437171 194367 35403
百分比 8.93 59.62 26.51 4.83
29
高温区 低温区 次低温区
2006
中温区 次高温区 高温区 低温区 次低温区
2010
中温区 次高温区 高温区
8401 203140 301512 195810 31698 1132 57708 84930 475113 51621 1754
0.11 27.70 41.12 26.70 4.32 0.16 7.87 20.05 64.80 7.04 0.24
4.2.2斑块类型水平上的热力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使用fragstats3.3软件对热力景观类型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在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上计算结果如表4-3所示。
表4- 3斑块类型水平指数的动态变化 Table4-3 Dynamic change of class level index
热力景观类型
年份
斑块数(个)
Thermal landscape
tye
2002
低温区
2006 2010 2002
次低温区
2006 2010 2002
中温区
2006 2010 2002
次高温区
2006 2010 2002
高温区
2006 2010
1233 453 502 516 580 2098 1937 435 1694 630 345 1380 104 50 181
7.91 32.90 3.48 63.94 41.88 42.21 24.11 21.77 50.81 3.88 3.34 3.32 0.15 0.11 0.1852
1.78 10.07 1.30 61.60 34.49 10.27 14.54 17.37 44.86 1.32 0.64 0.05 0.015 0.01 0.01
Year
斑块面积比(%)
最大斑块指数 LPI
平均斑块面积(hm2) AREA-MN(h
m2) 5.56 62.89 5.99 107.29 62.52 17.42 10.78 43.31 25.97 5.33 8.38 2.08 1.29 2.07 0.89
连通性指数 COHESIO
N 522.65 3960.32 741.57 51390.82 24625.84 4324.2 7615.33 12029.43 34314.72 417.99 133.91 10.24 3.79 4.33 2.8028
面积加权形状指数 SHAPE-A
M 96.47 99.41 97.81 99.96 99.86 99.393 99.45 99.74 99.87 96.99 95.44 86.81 79.45 82.00 74.39
NP(个) PLAND(%)
从斑块类型水平上来看热力景观格局(表4-3),各年份的各类热力景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斑块数上,2002年低温区为1233个,2006年453个,2010年502个,呈
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