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玛格丽特米歇尔与《飘》
1 玛格丽特米歇尔的简介
米歇尔(1900~1949)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个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协会主席。米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其后,她曾担任地方报纸《亚特兰大报》的记者。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米歇尔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她从1926年开始着力创作《飘》,10 年之后,作品问世,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家庭的熏陶,米歇尔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家乡听闻了大量有关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的种种轶事和传闻,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内战的书籍。她自幼在南部城市亚特兰大成长,耳濡目染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米歇尔文思纵横驰骋的背景和创作的源泉。《飘》已译成18种文字,传遍全球,至今畅销不衰。《飘》在1937年获普利策奖。1938年拍成电影,电影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我国上映。
2 《飘》的写作背景
美国一国两制的状况维持了60年。到了1850年左右,南部和北部之间为奴隶制的争执开始白热化。但是,争论的焦点不是美国南方是不是应该废除奴隶制,而是新加入的一些州里是不是允许奴隶制,这关系到自由州同奴隶州在联邦政府内的权力分配上的平衡。1850年的协议暂时维持了联邦内自由州与奴隶州数目上的平衡,从而继续了一国两制的局面。 然而,这一局面很快就受到冲击。1850年后,美国共和党在北方崛起。共和党希望美国辽阔的西部新边疆能够避免奴隶制,实行自由劳工制度,因此坚决反对奴隶制向西部各州扩张。所以,南北矛盾尖锐化。1861年初,反对并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以此为借口挑起内战.
3 《飘》的内容提要
《飘》,英文名为《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作品。《飘》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作者一生惟一的作品。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满着生命激情的斯佳丽、有着
独特处世哲学的瑞特、温柔善良的玫兰妮、优雅颓废的艾希礼。情与理的交融,爱与恨的冲突使作品中的人情世界纷繁复杂。在经历战争磨难后的迷惑,爱的醒悟和爱人的离去后,斯佳丽依然说,明天还是新的一天。这种永不熄灭的生命热情让作品的主题得以升华。
二 《飘》中女主人公的不同角色的性格分析
1 作为爱人的斯佳丽
1.1 对待艾希礼的深刻、执着。
斯佳丽出生在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家庭,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拥有财富、地位,亲人的庇护、美丽的外表,但她并没有以一个乖巧柔弱的女性形象出现。尤其对于爱情,她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她的父亲杰拉尔德曾经说:“你要是懂点事,早就该同斯图尔特或布伦特结婚了,两家的农场便可以连成一片。”但她不接受父亲硬推给她的男人,最终也没有屈服于父亲的命令。她坚持恋爱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虽然经历了三次荒唐的婚姻:与查尔斯、弗兰克、瑞德的婚姻,但她对艾希礼的爱是执着和深刻的。许多年来她一直把对艾希礼的爱视为精神动力。比如,为了实现对艾希礼的承诺,她在亚特兰大成为一片火海之时,坚持照顾她的情敌,艾希礼的妻子,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并顺利接生了她的爱子。她原本可以守在母亲身边,寻求呵护,寻求安全,可是她没有那样做。她宁愿面对北方佬的铁蹄,也要实现对爱情的许诺。为了照顾虚弱的玫兰妮,当她历尽艰辛疲惫而顽强的回到被洗劫一空的塔拉时,她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依靠,在备受创伤和打击后,她把千方百计找来的食物给玫兰妮吃,把家里唯一的一双鞋子给玫兰妮穿,而自己则饿着肚子赤着脚下地摘棉花,这决不是一个自私狭隘的女人所能做到的。这充分说明了她拥有对爱情的信仰,只是在守望爱情的征途中搞错了对象。她对爱情是执着的,因为太执着而变得迷茫不清,看不到真相。
1.2 对待瑞德的懵懂,深爱
斯佳丽爱的第二个人,也可以说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斯佳丽对瑞德的感情要比对艾希礼的感情复杂得多,说是爱吧,但瑞德的话总是一针见血,并常常刺到她的痛处;说是恨吧,但瑞德却在她最彷徨、无助时给了她帮助和温暖;又或者说她对他又爱又恨吧。瑞德不是曾说过:“斯佳丽,哪怕是世界末日,我都爱你,因为我们太相似了,我们都太坏了:自私、狡猾,而且都善于识穿别人的伪装。”也许, 正因为性格相近,所以彼此才更爱对方,这样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瑞德——这个影响斯佳丽半生的男人,在见到斯佳丽第一面时,
就爱上了她。婚后和谐幸福的生活是短暂的,艾希礼的出现,女儿的不幸夭折, 玫兰妮的病逝,再次让俩人的关系紧张。瑞德和斯佳丽开始矛盾不断上升,最后, 伤透了心的瑞德选择了回避斯佳丽。失去了的才是最好的,当斯佳丽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瑞德时,她毫不犹豫地离开艾希礼赶到瑞德身边,表达自己对瑞德的爱。伤透了心的瑞德还是离开了斯佳丽,斯佳丽并没有绝望:“我要想办法找回他, 一定有办法。但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 明天再想吧! ”是的我们可以暂时喘息,但我们不能放弃。毕竟,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After all, tomorrow is an other day.”) (“不管怎样, 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体会到了斯佳丽对瑞德的深爱。
2 作为“家长”的斯佳丽 2.1 对待生活勇敢、坚强
斯佳丽是勇敢的、坚强的,命运曾经垂青于她,赋予她美貌,但更多的是给予她磨难。年轻的她历经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正如艾希礼所说:“亲爱的, 我还从未见你掉过一滴眼泪。你总是那么勇敢,从来不怕面对现实。”相反,艾希礼作为一名南方贵族青年,却整天沉浸在那旧日和谐温馨的梦里,永远也无法面对新的现实。斯佳丽永远那么娇小清丽,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后,她彻底地改变了。从前那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不见了。斯佳丽没有深植的教养与坚贞的信念作支持, 全凭一腔对红土地毫无道理的深情和倔强的个性,完成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她本不敢,本不愿,本连想都没想过会与整个世界为战。这个女人的坚韧让人佩服:为了一句诺言,留在一座围城中为自己心爱人( 艾希礼) 的妻子接生; 母亲死了, 父亲疯了, 往日一呼百应的大小姐赤脚在荒地里为一家老小刨土觅食; 生平连袜子掉在地上都不曾自己弯腰捡过,却举枪杀死了闯进家园的北方佬;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她抛掉贵族小姐的殷贵与骄奢,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她甚至光着脚丫到处寻找食物,偶尔发现一根萝卜,就像个饿狼一样扑过去咬。当饥饿使她心力憔悴,扑倒在土地上的时候,她依然能够站起来,对着上苍大喊:“上帝为我作证,我是不会屈服的!”此时的她,俨然古希腊的战斗女神,高大坚忍。“不管怎样, 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多少个疲倦恐惧却无人可依靠,大家的温饱都指望着她的夜晚,这句话是她惟一的安慰。她不想站在潮头风口,只想躲在一个肩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