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2.难点: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三、知识梳理
1.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2.反语一般有两类:
①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学法指导
1.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 2. 朗读体味,借声传情,揣摩讨论,理解文意。 3、研读讨论,体会文章感情,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精彩的反语特色。
3、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速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师设问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3.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2、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重点汇报小组对本文语言特色的分析理解以及对文章情感态度的把握。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2.学生谈收获,整理课堂讨论练习的重点问题,写出答案在笔记本上。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2、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5亲爱的爸爸妈妈
授课总时数:1 授课日期:2011年 9 月 1 日 主备人:张金秀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体悟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领会文章主题,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领会文章主题,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写作背景,反复朗读,体悟内涵,自主探究,理解文意。 四、知识梳理:
本文作者是聂华苓,1988年初冬时节作者受邀参加在南斯拉夫举行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讨论大会。大会期间的10月21日,作家们在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了南斯拉夫人民为悼念被纳粹残害的300个孩子而举行的悼念活动,有感而作。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教师请学生读读课前写在黑板一角的上述教学目标。 流程:课前随堂设计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肃穆( ) 荒谬( ) 屹( )立 蜿蜒( ) 恍惚( ) 憧憬( ) 悼( )念
(2)朗读课文,从课文各部分中分别摘录一句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选择其中一句,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设问
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加心概括。各组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
3.小组讨论(学生针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根据提示和要求,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段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联系下文,这段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两个?没有?与三个?只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3、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老人?的眼神为什么?木然??联系上下文,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学生展示汇报:重点展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认识,谈自己感动之处。
2.学生归纳学习要点,整理课堂中教师设问和练习互帮中的重点问题,写出答案。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深刻含义。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中,两组加点的词是否矛盾?为什么?
3、 读了本文之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谈一谈你对战争的感悟或思考。请你将同学们精彩的论句摘抄在下面。
(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6.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授课总时数:1课时 授课日期:2011年9月 日 主备人:李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字词。 过程与方法 2、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美好品质,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知识梳理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骇 疮疤 掳 诘问 孀 惧惮 玑 霹雳 震悚 懿 僧恶 颈 灸 矩 (二)词语积累
悚 掳 疮疤 诘问 惧惮 郑重 渴慕 霹雳 惶急 磨难 烦琐 空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疏懒 粗拙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四)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1、主旨: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2、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第3~17段),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第三部分(第18~29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第四部分(第30~31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
四、学法指导
1、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字词问题。
2、用预习笔记的方法对课文结构和主旨及描写长妈妈的事件进行归纳。 五、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 课前板书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学讨论释疑(8分钟) 1.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用红笔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与同学交流。 2)自读课文,独立思考?教师设问?中的问题,并在书上用铅笔勾划相关内容。 2.教师设问
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划分结构。 3.小组讨论
将课文1-29段的内容按顺序整理成表格形式。 事情 形象特征 感情色彩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