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尤如伟 郑广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9期
【摘要】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数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脱离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尝试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144-01 1.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要让学生独当一面,主动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在进行“一与许多”的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变成简单的符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直接向学生强加自己的观点,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由学生个人实际的想法产生思考的动力,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验证。有的学生借助生活中实际的案例提出观点:“一整块蛋糕就是数学概念中的一,将它切割成许多份数,那么这就是数学概念中的许多。”教师对于这样的观点,要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时,则要引导学生顺势完成深入分析,引入相关的数学规律加以验证,从而全面理解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思考脉络为线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具体认知能力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同时对于在数学问题中,如何进行数学化的思考也会有一定的认知。因为学生已经对符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数学学习的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字符号的认知问题,不少学生没有办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具体的内容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发展更加的理想。 2.结合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生活化教学是当前主流的教学思想,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实际的生活化情境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以四则混合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运用运算定律完成计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的妈妈要举行家庭宴会,想要小明代替她去超市中完成采购,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列出了购物清单,那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