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6:22: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但是当工件表面残留一薄层压应力时,可以在服役时抵消一部分外加载荷,反而对使用寿命有利。 因此,研究这部分内应力可以降低其对金属材料的损害,甚至可以利用内应力来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

6-9 何谓脆性断裂和塑性断裂,若在材料中存在裂纹时,试述裂纹对脆性材料和

塑性材料断裂过程的影响。 答:

塑性断裂:又称为延性断裂,断裂前发生大量的宏观塑性变形,断裂时承受的工程应力大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脆性断裂:又称为低应力断裂,断裂前极少有或没有宏观塑性变形,但在局部区域仍存在一定的微观塑性变形,断裂时承受的工程应力通常不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甚至低于按宏观强度理论确定的许用应力。 裂纹对材料断裂的影响:

当存在裂纹的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在裂纹尖端附近产生复杂的应力状态,并引起应力集中。 对于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集中很快会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形成塑性变形区,微孔很容易在此变形区形成、扩大,并与裂纹连接,使裂纹失稳扩展,导致材料发生断裂。

对于脆性材料,其塑性较差,在裂纹尖端区域出现析出质点的几率很大,因此,一旦在裂纹尖端附近形成一个不大的塑性变形区后,此区的析出相质点附近就可能形成微孔并导致裂纹失稳扩展,直至断裂。此时整个裂纹界面的平均应力σc仍低于σ0.2,也就是说含裂纹的脆性材料往往表现出低应力断裂,但断裂源于微孔聚集方式,微观断口形貌仍具有韧窝特征。

6-10 何谓断裂韧度,它在机械设计中有何功用? 答:

应力强度因子:材料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裂纹,当含有裂纹的材料受外加应力σ作用时,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各应力分量中均有一个共同因子KI(KI=σ√πa,a为裂纹长度的一半),用KI表示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强弱,简称应力强度因子。 断裂韧度:当外加应力达到临界值σc时,裂纹开始失稳扩展,引起断裂,相应地KI值增加到临界值Kc,这个临界应力场强度因子Kc称为材料的断裂韧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对同一材料来说,Kc取决于材料的厚度:随着厚度的增加,Kc单调减小至一常数KIc,这时裂纹尖端区域处于平面应变状态,KIc称为平面应变断裂韧度。

在机械设计中的功用:

1、确定构件的安全性。根据探伤测定构件中的缺陷尺寸,在确定构件工作应力后,即可算出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与构件材料的KIc相比,如果KI<KIc,则构件安全,否则有脆断危险。

2、确定构件承载能力。根据探伤测出构件中最大裂纹尺寸,通过实验测得材料的KIc,就可由σc= KIc /√πa计算出断裂应力,从而确定构件的安全承载能力。

3、确定临界裂纹尺寸。若已知材料KIc的和构件的实际工作应力,则可根据ac=KIc2/πσc2

求出临界裂纹尺寸。如果探伤测定构件实际裂纹尺寸a<2ac,则构件安全,否则有脆断危险。

第五章 三元合金相图

第四章 铁碳合金

4-1 分析Wc=0.2%,Wc=0.6%,Wc=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转变过程,用冷却曲线和组织示意图说明各阶段的组织,并分别计算室温下的相组成物及组织组成物的含量。 答:

1、 Wc=0.2%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δ铁素体,L≒δ,组织为液相+δ铁素体

2)液态合金冷却至包晶温点(1495℃),液相合金和δ铁素体发生包晶转变,形成奥氏体γ,L+δ≒γ,由于Wc=0.2%高于包晶点0.17%,因此组织为奥氏体加部分液相。

3)继续冷却,部分液相发生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γ,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4)当合金冷却至与铁素体先共析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

5)当合金冷却至共析温度时,奥氏体碳含量沿铁素体先共析线变化至共析点碳含量,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此时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6)继续冷却,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α(先)=(0.77-0.2)/(0.77-0.0218)×100%≈76.2%,

Wp=1- Wα(先)≈23.8%

相含量计算:Wα=(6.69-0.2)/(6.69-0.0218)×100%≈97.3%,

W Fe3C= 1- Wα≈2.7%

2、 Wc=0.6%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处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奥氏体。

2)继续冷却,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4)当合金冷却至与铁素体先共析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

5)当合金冷却至共析温度(727℃)时,奥氏体碳含量沿铁素体先共析线变化至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此时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6)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室

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α(先))=(0.77-0.6)/(0.77-0.0218)×100%≈22.7%,

Wp=1- Wα(先)≈77.3%

相含量计算:Wα=(6.69-0.6)/(6.69-0.0218)×100%≈91.3%,

W Fe3C= 1- Wα≈8.7%

3、 Wc=1.2%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处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奥氏体。

2)继续冷却,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3)当合金冷却至与渗碳体先共析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二次渗碳体

4)当温度冷却至共析温度(727℃)时,奥氏体碳含量沿溶解度曲线变化至共析点碳含量,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组织为珠光体+先共析二次渗碳体 5)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 Fe3C(先)=(1.2-0.77)/(6.69-0.77)×100%≈7.3%,

Wp=1- W Fe3C(先)≈92.7%

相含量计算:Wα=(6.69-1.2)/(6.69-0.0218)×100%≈82.3%,

W Fe3C= 1- Wα≈16.7%

4-2 分析Wc=3.5%,W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衡结晶过程,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变化示意图,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 答:

1、Wc=3.5%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合金+奥氏体。

2)当合金温度冷却至共晶温度(1127℃)时,液相合金中的含碳量变化至共晶点,液相合金发生共晶转变L≒γ+Fe3C,组织为共晶莱氏体Ld+奥氏体。 3)温度继续降低,匀晶奥氏体和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将析出二次渗碳体。所以组织为:奥氏体+莱氏体+二次渗碳体。 4)当温度降低至共析温度(727℃),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变化值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γ≒α+Fe3C,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二次渗碳体。

5)继续冷却,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将会析出按此渗碳,但数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 Fe3CⅡ={(2.11-0.77)/(6.69-0.77)}×

{(6.69-3.5)/(6.69-2.11)}×100%

≈19.2%

W Fe3C(共)={(4.3-2.11)/(6.69-2.11)}×

{(3.5-2.11)/(4.3-2.11)}×100% ≈30.6%

WL’d=1- W Fe3C(共)-W Fe3CⅡ=≈50.2%

相含量计算: Wα={(6.69-0.77)/(6.69-0.0218)}×WL’d ×100%

≈44.6%,

W Fe3C= 1- Wα≈55.4%

2、Wc=4.7%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 转变过程:

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粗大的渗碳体,称为一次渗碳体,L≒Fe3CⅠ,组织为液相合金+ Fe3CⅠ。

2)当合金温度冷却至共晶温度(1127℃)时,液相合金中的含碳量变化至共晶点,液相合金发生共晶转变L≒γ+Fe3C,组织为共晶莱氏体Ld+ Fe3CⅠ。 3)温度继续降低, 共晶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将析出二次渗碳体,组织为:莱氏体+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 4)当温度降低至共析温度(727℃),共晶莱氏体中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变化至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γ≒α+Fe3C,此时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 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

5)继续冷却,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将会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珠光体(低温莱氏体L’d)+ 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 组织含量计算:

组织含量计算:WL’d={(6.69-2.11)/(6.69-0.77)}×

{(6.69-4.7)/(6.69-2.11)}×100% ≈33.5%

W Fe3C =1- WL’d≈66.5%

相含量计算: Wα={(6.69-0.77)/(6.69-0.0218)}×WL’d ×100%

≈29.7%,

W Fe3C= 1- Wα≈80.3%

4-3 计算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最大可能含量。 答:

二次渗碳体最大含量:

1、我们知道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随奥氏体的含量增多,二次渗碳体的含量增多。

2、而且二次渗碳体的含量随着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增加而增大

3、所以根据铁碳相图,当铁碳合金中的碳含量为2.11%可以或多最多的奥氏体含量以及最大的奥氏体含碳量,也就是所可以得到最多的二次渗碳体含量。 其含量=(2.11-0.77)/(6.69-0.77)×100%≈22.6% 三次渗碳体最大含量:

1、我们知道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所以必然随着铁素体的含量增多而增多。

2、而且要析出渗碳体必须要足够的碳含量,所以铁素体中的碳含量越多,越容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djs87nrv75136q5t3t485bn78ar7y00clo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