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1.银汉:即银河。2.玉盘:指月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1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1.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2.飞桥:高桥。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4.尽日:整天,整日。
张旭(675-750?),字伯高,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善草书,被称为?草圣?。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桃花溪》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2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1.绿阴:树荫。2.不减:没有减少。 3.添:增加,增添。4.黄鹂:黄莺。 曾几(1084—1166),宋代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侨居茶山(今江西上饶县北),遂自号茶山居士。 梅子成熟的时候原本是多雨的季节,却难得遇上了连续晴朗的日子,于是与朋友结伴去游赏三衢山。来的时候,坐着小船,一直游赏到浓荫掩映的小溪尽头,山林的深处。回来的时候,虽然走的是山路,但是一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得少,尤其是婉转于绿荫深处的黄莺那悠扬的叫声,更令人游兴无穷。
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可谓是明快自然,生活韵味十足,这将得益于构思的精巧,剪裁的精当。作者将平平淡淡的一次游山玩水的旅游行程写得景色宜人,写得愉悦心情跃然纸上,写得令人仿佛臵身于那平凡生活的意趣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技艺的完美体现。
3
贫交行
【唐】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1、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2、覆:颠倒。3、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4、弃:抛弃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之趋合,一会儿像雨之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此诗作于唐天宝中期,诗人杜甫困守长安,为谋一官半职,到处求人,常遭冷遇。参加科举考试失利,通过献诗献赋给皇帝,也未谋到官职,生活更加困顿不堪,常常饥寒交迫,生于官宦之家的杜甫,家学渊源,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自觉任重道远,仕途功名是他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而现实生活却是如此残酷,国运衰微,家道中落,将诗人打入社会底层,此时的杜甫更深刻体味了人情冷暖,对寻常百姓的悲与苦,也因此而成就了他作品的?诗史?之称。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