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院食工0701班 AJ1
4、啤酒酵母菌扩大培养的技术控制,工艺路线及原则。 (1)、啤酒酵母扩大培养的工艺流程
试管液体菌种的培养
↓
500~1000mL三角瓶菌菌种的培养
↓
10~20L卡氏罐液体菌种的培养
↓
150~250L种子罐液体菌种的培养
↓
2t扩大的种子罐液体菌种的培养
↓
15t酵母繁殖槽液体菌种的培养
↓
入发酵池(罐)
(2)、啤酒酵母扩大培养的技术控制 ①、试管液体菌种的培养
取6~7Bé的无酒花麦汁10mL分装试管,121℃20min灭菌冷却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已活化好的试管斜面菌种1~2白金耳,25~27℃培养2~3d,待泡沫达到最高将要回落时(处于对数末期或稳定初期),终止培养,即可使用。
②、500~1000mL三角瓶菌菌种的培养
取6~7Bé的无酒花麦汁250~500mL分装500~1000mL三角瓶, 121℃20min灭菌冷却后,以无菌操作接入试管液体酵母菌种12.5~25mL(接种量5%,扩培比例1:20),20~25 ℃培养2~3d,每天定时摇动,达到通氧目的。待泡沫达到最高将要回落时(处于对数末期或稳定初期),终止培养,即可使用。 ③、 10~20L卡氏罐液体菌种的培养
取8~9Bé的有酒花麦汁5~10L分装10~20L卡氏罐(锡制或不锈钢制),常压湿热灭菌1h,迅速冷却至15~20℃,以无菌操作接入三角瓶液体菌种250~500mL(接种量5%,扩培比例1:20),15~20 ℃培养3~5d,每天定时摇动,达到通氧目的。待泡沫达到最高将要回落时(处于对数末期和稳定初期),终止培养,即可使用。
④、 150~250L种子罐(如图3-3-1)液体菌种的培养
取10~12Bé的有酒花麦汁100~200L入150~250L种子罐,0.1MPa( 121℃)灭菌30min,冷却至10~15℃,以无菌操作接入卡氏罐液体菌种10~20L(接种量5%,扩培比例1:10),10~15℃培养2d,定时通入无菌压缩空气,待泡沫达到最高将要回落时(处于对数末期和稳定初期),终止培养,即可使用。 ⑤、 2t扩大罐液体菌种的培养(1.5t有酒花灭菌冷却通氧后麦汁分二次追加) 取10~12Bé有酒花灭菌冷却后的麦汁750L入已空罐灭菌的2t扩大罐,接入种子罐培养液100L(接种量13.3%,扩培比例1:7.5),8~10℃培养,定时通入无菌压缩空气,定时通入无菌压缩空气,待泡沫达到最高将要回落时(处于对数末期或稳定初期),再追加10~12Bé有酒花灭菌冷却后的麦汁750L(接种量50%,扩培比例1:1),8~10℃继续通气培养,起发后,终止培养。培养时间共需1~1.5d。 ⑥、15t酵母繁殖槽液体种子培养(10t有酒花灭菌冷却通氧后麦汁分二次追加)
取10~12Bé有酒花灭菌冷却通氧后麦汁5t入已消毒灭菌的15t酵母繁殖槽中(酵母繁殖槽消毒灭菌:清水冲洗→75%乙醇喷雾消毒→无菌水冲洗),接入扩大罐培养液1.5t(接种量30%,扩培比例1:3.3),7~8℃好氧培养,起发后(处于对数末期或稳定初期),再追加10~12Bé有酒花灭菌冷却通氧后麦汁5t(接种量50%,扩培比1:1), 7~8℃继续好氧培养,起发后,入发酵池(罐)。培养时间共需1~1.5d。 (3)、啤酒酵母扩大培养的基本原则:
①. 温度控制:培养初期采用酵母菌最适生长温度25℃左右培养,之后,每扩大培养1次,温度均有所降低,使酵母逐渐适应低温发酵要求。
5
食品院食工0701班 AJ1
②. 接种时间:采用对数生长末期或稳定生长初期的种子进行接种,此时作为接种的种子单位体积细胞数最高,细胞活性最高,可大大降低下一步种子培养的延迟期。
③. 注意通风供氧:实验室阶段的扩大培养(试管菌种→三角瓶菌种→卡氏罐菌种),每天定时摇动;生产现场的扩大培养(种子罐菌种→扩大的种子罐菌种→繁殖槽菌种),每次接种后通入无菌空气5~10min。
④. 扩培比例:实验室阶段的扩大培养采用1:20左右;生产现场的扩大培养,适当减小扩培比例,以减少杂菌污染,加速酵母繁殖。
5、什么叫煮出糖化法?双醪二次煮出糖化法工艺按温度分成哪几段,写出技术控制。
(1)煮出糖化法:将糖化醪液的一部分分批加热到沸点,然后与未煮沸的糖化醪液混合,使全部醪液的
温度分批升温至不同酶分解所需要的温度,最后达到糖化的终了温度。
(2)糖化温度的控制
①、浸渍阶段(35~40℃,30min)
——该阶段为酶的浸出、有机酸(磷酸和氨基酸)的形成、β-葡聚糖的分解。
——在麦芽制造过程中,虽然80%的β-葡聚糖已被分解,但在麦芽中仍有20%的β-葡聚糖存在。因此,糖化时β-葡聚糖仍要分解,否则麦汁粘度高,过滤困难。但适量的β-葡聚糖的存在是构成酒体和泡沫的重要成分。
②、蛋白质分解阶段(45~55℃, 30~90min)
——温度偏向下限,氨基酸含量提高;而温度偏向上限,可溶性氮含量提高。
——对溶解不良的麦芽,温度应低一些,时间长一些;而对溶解良好的麦芽,温度应高一些,时间短一些。
——在此温度下,β-葡聚糖继续分解。
③、糖化阶段( 63~70℃ ,30~60min ) ——温度偏低( 63~65℃ ),有利于β-淀粉酶的作用,可发酵性糖含量增高,糖:非糖的比例提高,啤酒的发酵度提高。
——温度偏高( 65~70℃ ),有利于α-淀粉酶的作用,可发酵性糖含量降低,糖:非糖的比例降低,啤酒的发酵度降低。
——糖化温度控制在65℃,可获得最高发酵浸出物收得率。 ·糊精化阶段(76~78℃ )
——α-淀粉酶仍起作用,残留的淀粉进一步分解,其他酶则受到抑制或失活。
6、前发酵、后发酵指什么?技术控制如何? (1)、前发酵又称主发酵,是啤酒发酵的主要阶段,系指冷却麦汁经酵母菌在酵母繁殖槽增殖后,入主发酵池,此时麦汁中的溶解氧已基本被酵母菌所消耗,开始进行厌氧发酵,在此过程中,麦汁中大部分可发酵性糖类进行发酵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一些主要代谢产物也在此间合成,这种厌氧发酵成为主发酵或前发酵。 (2)、传统前发酵的技术控制 ①、起泡期
——入发酵池4~5h后,在发酵液表面逐渐形成菜花状的白色泡沫,CO2将一些析出物带至液面。
——此时,不须开动冰水进行人工降温,发酵液每天升温0.5~0.8℃,降糖0.3~0.5Bé ,维持2~3d。 ②、高泡期
——厌气发酵2~3d后,泡沫厚度可达25~30cm,由于酒花树脂和蛋白质-单宁氧化物从酒液中开始析出,泡沫逐渐变为棕黄色。
——此时,为发酵的旺盛期,须开动冰水进行人工降温,维持最高发酵温度2~3d,每天降糖约1.5Bé 。 ③、落泡期
——厌气发酵5~6d后,酵母的发酵力逐渐减弱,CO2气泡减少,泡沫回缩,酒液内析出物增多,泡沫
6
食品院食工0701班 AJ1
色泽由棕黄色变成棕褐色。
——此时,须开动冰水进行人工降温,保持每天降温0.5℃,每天降糖0.5~0.8Bé ,维持2d。 ④、泡盖形成期
——厌气发酵7~8d后,泡沫回缩,液面形成2~4cm后的泡盖,泡盖由泡沫、蛋白质-多酚类氧化物、酒花树脂、死酵母及杂质组成。
——此时,须开动冰水进行人工降温,保持每天降温0.5℃,每天降糖0.2~0.4 Bé ,直至达到工艺要求的下酒温度和下酒糖度。
——发酵终了,即最后一天,应急剧降温,使酵母沉降,同时打捞泡盖,即行下酒(即入后发酵罐),下酒后回收酵母。 (3)、前发酵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以传统下面发酵11°、12°淡色啤酒为例) ·发酵最高品温不超过9℃。 ·下酒温度4~5℃。 ·下酒糖度3.8~4.5 Bé 。 ·主发酵室温5~6℃。 ·高泡期酵母细胞浓度(5~7)×107cfu/mL。 ·下酒时酵母细胞浓度(1.0~1.5)×107cfu/mL。 ·冰水温度0.5~2.0℃。 ·主发酵天数7~9d。 (4)、后发酵目的和作用
①、饱和CO2 :主发酵后的嫩啤酒中尚残留以麦芽糖、麦芽三糖为主的部分糖类,这些糖类在后发酵期继续缓慢发酵,促使CO2的充分溶解和饱和。
②、排出生青物质:利用后发酵产生的CO2排出酒液中挥发性的生青物质,如乙醛、硫化氢、双乙酰等,促进啤酒的成熟。
③、还原双乙酰:利用后发酵酵母细胞内酶的作用,充分还原双乙酰,加速啤酒的成熟。
④、促使啤酒澄清:充分沉降有蛋白质和多酚物质聚合物形成的冷凝固物及悬浮物(死酵母及酒花树脂等),促使啤酒的澄清,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5)、传统后发酵的技术控制
①、下酒须几批主发酵液混合分装几个后发酵罐,每罐分2~3次满罐,满槽时间前后不得超过3d,以使产品质量均一。
②、主发酵液装满后发酵罐后,液面上部留出10~15cm的空隙,以排除空气;然后敞口发酵2~3d,以排除啤酒中的生青物质。此间,开始有泡沫顶出,之后泡沫变黄回缩,然后封罐进行加压发酵。
③、加压发酵过程中,压力应维持0.05~0.06Mpa。
④、温度控制:由室温控制罐温,前期控制较高的温度4~5℃,加速双乙酰还原;后期控制较低的温度0~-1℃,促进CO2的充分溶解和饱和。
⑤、后发酵时间:应根据麦汁浓度和啤酒种类而定。一般来说,11°、12°淡色普通啤酒的后发酵期为1个月以上;11°、12°淡色优质啤酒的后发酵期为2~3个月以上。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