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半(60分钟)
五、教学过程 1. 回顾式的导入。
回顾之前所讲的先秦文学概述的知识,还记得什么开辟了我们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
————《诗经》
2.《诗经》简介(书29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名为《诗三百》。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雅即:颂即:书29页)
————《诗经》在形式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3. 朗读课文,处理生字
黍shǔ 稷 jì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ui(第四声) 噎yē
4.《黍离》背景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我们通常说的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很重要,稷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
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5.课文翻译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6. 了解了写作背景加上翻译过后,我们再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就容易一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看书30页)
《黍离》描写了--------------------
7.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诗歌,这一次要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其实呢,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8.写作特点
四言为主(四个字为一句)
重章叠句(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
律协调
最有名的就是:李清照《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
韵律和谐
起兴手法(先言他物来引自己所要说得。)全文一共3章,
每章10句,结果相同,取同一个物,根据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了,三个方面的发展: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虚压抑。
9、作业布置:
1. 背诵《黍离》下周默写2. 预习《七月》
七、板书设计
黍离
《诗经·王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