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源自人类内心的暴力倾向和死亡情结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的生命主体和生命意识是一致的。
在“新写实小说”的创作中,他们的“生命意识”写作意向是十分明确的,池莉讲到她的写作观:“在我的作品里头,有一根脊梁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中国人真实生命状态的关注与表达。说得更加具体一点,就是关注与表达中国人的个体生命,这将是我永远不变的情怀与追求。”②作家刘恒的作品集中表现了人的生存经验的某些基本方面——本能性的欲望,他试图通过还原人的生存经验的最基本的因素来呈现他对人性的本质的理解。《伏羲伏羲》和《狗日的粮食》一起被称为姊妹篇,一个写“食”,一个写“性”,刘恒将人物放置到某种极端的状态——极端的饥饿和性压抑中,拷问出人性的本质。所谓“食性”的根本其实就是生命的繁殖与维持,这里不存在任何超出生存本身的意义。新写实小说直接写出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由此描写出一个原始纯粹的本能世界。
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以及新写实小说在文学史上被指认为历时性的、进化式的发展逻辑,似乎时间的更迭预示着文学阶段的完成,其实对现代性的诉求,对生命状态的秘密审视从来没有停止过,它们一直都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结语:近三十年文学潮流层出不穷,其声势吸引了文坛的聚焦,潮外风景无人问津,这种态势诱惑甚至迫使众多作家放弃个性追求,加入赶潮的行列。小说潮流从“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到“先锋”、“新写实”、“新历史”,文学命名几乎都是以归纳和概括为前提,每种潮流都打着不同的旗号。“文学传媒、文学机构与批评界为了制造和引导文学潮流,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将他们视为一个群体,而且常常表现出鼓励审美趋同的倾向。”③其实,每一次潮流并不是大相径庭的,它们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那么通过上述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在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中,很多作家是在潮流中写作,很多作家可能并不愿意被归纳在这一潮流里,但是批评非常强势,在当时批评有利的辅助才使得作品很快形成强大的声势,但是这同时又会限制作家个人化经验的表达。④虽说有着一定的缺点,但是 80年代中期的文学开
②
赵艳,池莉:《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3(1),37. 吴亮、李陀、杨庆祥.80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吴亮访谈录[J].南方文坛,2008(6),70.
③
④
杨志今、刘新风.新时期文坛风云录(1978—1998)[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33—234.
创了90年代到乃至新时期众多文学潮流的基本走向,在85年到现在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创作上仍然持续并发展的作家都是从这些群体中走出来的,所以说80年代中期对当下文学无疑是有一个走新时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跃华.亢奋时代的低烧从“寻根文学”、“现代派”到“先锋小说”的“现代”攻略[J].当代作家评论,2002(6),65.
[2]赵艳,池莉:《敬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池莉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3(1),37.
[3]吴亮、李陀、杨庆祥.80年代的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吴亮访谈录[J].南方文坛,2008(6),70.
[4]杨志今、刘新风.新时期文坛风云录(1978—1998)[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33—2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