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 (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 )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6.反射分作两种: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规律实际上就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受适应(2)感觉对比(3)不同感受间的相互作用(4)不同感受之间的补偿作用(5)实践活动的锻炼与感觉能力的发展 5.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又称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6.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第四章:记忆与教学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的反映。也就是说,记忆是人脑对曾经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或行动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记忆的种类:
内容: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是否需要意志和努力: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是否与特殊时空有关:情节记忆、语词记忆 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 。
5.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记忆表象,又称表象。 6.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
7.识记是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 8.识记的种类(P56)
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记忆材料的特点和是否以理解为基础: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9.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目的和任务(最重要)(2)材料的性质、数量(3)识记的方法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P6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及时复习。 11.遗忘产生的原因(P61)
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压抑说 1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P67)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适当安排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
1.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两大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三岁前的思维是动作思维。
3.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问题情境;动机强度;思维定势;提示;情绪状态;个性特征。
5.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读《红楼梦》后你会在脑中勾画出许多人物的形象,这属于想象。 6.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7.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联想训练;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第六章:注意与教学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3.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 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地、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
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人的主观状态。 用霓虹灯做广告是利用了人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指预先有自觉的目的,必要时需要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对
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目的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排除内外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也称继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而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力的注意。
4.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第七章:情绪、情感与教育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机体变化(P113)
机体内部变化:
血液循环系统:血压、心率、血管容积,女性比男性现象更明显
呼吸系统:惊惧时,人的呼吸会一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发生呼吸痉挛。 消化系统 皮肤电系统 内外分泌腺
机体外部变化: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3.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调节功能。 4.情绪和情感的种类(P115——P118) 情绪的种类:
心境:一种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忧者见之折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见花流泪,对月感怀。迁怒现象由心境所致
激情:一种爆发式、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热情: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由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或实现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美感: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第八章:意志与教育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与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2.意志行动特征:(题:分析自己的意志特征P128) 自觉的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是具有目的性行动)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受意识支配的运动称为随意运动。
3.意志行动过程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 4.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类型(P133)
接近—接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5.意志品质(p134)
自觉性:指一个人能明确行动的目的,充分认识到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的意志品质。 相反:盲从和独断
果断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善于明辨是非,及时合理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相反: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自制力: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相反:任性和怯懦。 坚持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克服困难以完成意志行动的意志品质。
相反:顽固执拗和动摇性。
善于抓住机遇,快速合理决策,并实现目标的意志品质是果断性。
第九章:个性心理与教育(一)
1.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基本特征:社会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 3.需要层次理论(P145)
目前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
第十章:个性心理与教育(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