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鼠药中毒 一、概述
? 杀鼠药是指一类可以杀死啮齿类动物的化合物。当今国内外已有10多种杀鼠药。杀鼠药有2种分类方法。 (一)按杀鼠的急慢性分类 1、 急性杀鼠药:指24小时内毒性发作而死的杀鼠药,有毒鼠强(化学名称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别名为没鼠命),氟乙酰胺(敌蚜胺)。 2、慢性杀鼠药:指在数天内毒
性发作致死的杀鼠药,有抗凝血类的敌鼠钠盐、灭鼠灵等。 (二)按杀鼠的毒理作用分类 1、抗凝血类杀鼠药:灭鼠灵、克灭鼠、溴鼠隆等。 2、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杀鼠药:毒鼠强、氟乙酰胺 3、其他杀鼠药中毒:有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安妥,维生素B6的拮抗剂:鼠立死等。 二、中毒机制
1、毒鼠强,又称没鼠命,化学名称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为白色晶体或粉末状,几乎不溶于水,工厂生产出的原药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纯度20—50%;市场销售的产品为每公斤原药和面粉(米粉等)200—400公斤,并添加引诱剂制成,多为白色粉状固体,没有特殊气味,也有制成袋装的产品。包装上多标为“四二四”、“三步倒”、“原子能灭鼠王”、“气体灭鼠剂”等。毒鼠强进入体内后作用于神经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性,中毒后出现强烈的惊厥。由于其剧烈的毒性和稳定性,易造成二次中毒,并且无解毒药。对人的致死量为一次口服5~12mg(0.1~0.2mg/kg)。 ? 2、氟乙酰胺:属有机氟类。为无色无味不易挥发的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难分解,极易引起多次中毒 ,进入机体后脱氨形成氟乙酸,进而合成氟柠檬酸,抑制乌头酸酶,使柠檬酸不能代谢产生乌头酸,导致中断三羧酸循环,称之为“致死代谢合成”。同时柠檬酸在组织内大量积聚,丙酮酸代谢受阻,使心、脑、肺、肝、肾的脏器细胞产生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脏器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导致肺水肿、脑水肿。聚积的氟乙酸、氟柠檬酸对神经系统也有直接刺激作用。 也有人认为累积的柠檬酸对磷酸果糖激酶的继发抑制作用是更为重要的毒性作用机制。中毒后潜伏期为30分钟至6小时,人口服致死量为0.1~0.5g。 ? 3、磷化锌:为黑色或暗黑色粉末,具有蒜臭昧。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磷化锌在胃内遇酸后变为磷化氢和氯化锌。前者通过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肝、肾,后者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胃肠粘膜腐蚀性损伤。食后多在48小时内发病,口咽糜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呕吐物有蒜臭昧、胃粘膜出血、溃疡。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和休克,常伴严重的心、肝、肾损害,少数人可出现肺水肿。对人的致死量为4.0mg/kg. ? 4、溴鼠隆,别名大隆。其中毒机制是干扰肝利用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凝血因子及凝血酶原合成,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同时其分解产物破坏毛细血管的内皮。 三、分述
毒鼠强
? 临床特点:经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迅速吸收后导致严重阵挛性惊厥和脑干刺激的癫痫大发作。
? 诊断要点:
1、检出血、尿、胃内容物中的毒物成分。 2、中毒性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
3、心肌酶谱增高和肺功能损害
治疗: 1、洗胃
2、洗胃后胃管内注入活性碳50~100g吸附毒物,20%~30%硫酸镁导泻. 3、保护心肌,静滴极化液,1,6二磷酸果糖和维生素B6.
4、禁用阿片类药物。 5、抗惊厥:
地西泮:每次10~20mg静注或50~100mg加入5%葡萄糖液2 50ml静滴,总量200mg 苯巴比妥钠:0.1g q6~12h肌注,1~3d。 异丙酚:2~12mg/(kg.h). 静滴。 硫喷妥钠:3mg/(kg.h)间断静注,直至抽搐停止
二巯丙磺酸钠注射液:0.125~1.25g肌注q8h,第1~2天; 0.125g肌注bid第3~4天; 0.125g肌注qd第5~7天为一疗程 6、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浆置换)加速毒鼠强排出体外。 氟乙酰胺
? 临床特点:潜伏期短,起病迅速。临床分三型: 1、轻型:头痛头晕,视力模糊,乏力,四肢麻木,抽动,口渴,呕吐,上腹痛 2、中型:除上述,尚有分泌物多,烦躁,呼吸困难,肢体痉挛,心脏损害,血压 下降
3、重型:昏迷,惊厥,严重心律失常,瞳孔缩小,肠麻痹,二便失禁,心肺功能 衰竭
? 诊断要点:
1、对中毒者的检材标本中查出氟乙酰胺或其代谢产物。
2、血钙下降,心肌酶增高,尤其是CK明显升高。心肌损伤表现QT延长,ST-T 改变 治疗:
1、洗胃: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5%石灰水洗胃。洗胃后从胃管注入适量乙醇(白酒),
在肝内氧化成乙酸以达解毒目的。在胃管内注入食醋150~300ml有解毒作用。 2、1,6二磷酸果糖静滴,防治心脏意外。 3、昏迷患者,尽快应用高压氧治疗。
4、特效解毒剂:乙酰胺,每次2.5~5.0g,肌注,每日3次,或按0.1~0.3g/(kg.d)计算总量分3次肌注。重症患者首次肌注剂量,为全日量的1/2即10g,连用5~7天。
醋精(甘油酸酯)6~30mg肌注,每30分钟一次。或按0.1~0.5mg/kg肌注,每30分钟一次。 溴鼠隆
? 临床特点:
早期:恶心,呕吐,腹痛,低热,食欲不佳,情绪不好。中晚期:皮下广泛出血,血尿,鼻和牙龈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心、脑、肺出血,休克。 ? 诊断要点:
1、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凝血因子减少或活动度下降, 3、胃内容物检出毒物成分
治疗:
1、用清水洗胃、催吐、导泻。
2、胃管内注入活性炭50~100g吸附毒物 3、胃管内注入20%~30%硫酸镁导泻。
4、特效对抗剂: (1)维生素K1 10~20mg肌注每3~4小时1次 (2)维生素K1 10~20mg 静注后,改静滴维持
(3)维生素K1 60~80mg 静滴,总量120mg/d,1~2周/疗程 5、输新鲜全血300ml 磷化锌
? 临床特点:
1、轻者表现:胸闷,咳嗽,鼻咽发干,呕吐,腹痛。
2、重者表现:惊厥,抽搐,肌肉抽动,口腔黏膜糜烂,呕吐物有大蒜味。 3、严重者表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律失常,昏迷,休克
? 诊断要点:
1、检出标本中:检出毒物成分
2、生化检查中:低钙高磷,心、肝、肾功能异常。 治疗:
1、清洁皮肤,洗胃,催吐,导泻。催吐:0.5%~1%硫酸铜溶液,首次口服10ml,每次间隔5~10分钟,3~5次/疗程。洗胃:0.2%硫酸铜溶液洗胃,使磷变成不溶性的 黑色磷化铜。0.05%硫酸铜溶液洗胃,使磷氧化成磷酸酐,而失去毒性。导泻:洗胃完毕后立即导泻,用硫酸钠20~30g口服导泻,禁用硫酸镁、蓖麻油及其他油类。
2、头痛,头晕:用布洛芬、索密痛
3、烦躁:苯巴比妥0.1g肌注,地西泮10mg肌注。 4、呕吐、腹痛:阿托品0.6mg肌注
5、抽搐、惊厥:10%水合氯醛15~20ml保留灌肠。
6、禁用:牛奶、鸡蛋清、油类、脂肪性食物、以免促进磷的吸收和溶解。 四、 鉴别诊断
1 氟乙酰胺、毒鼠强、鼠立死(维生素B6拮抗剂)等中毒的抽搐、惊厥症状需与癫痫鉴别,毒物误服史,典型临床表现,周围有类似的人、畜发病,实验室检查证据,既往无癫痫史可资鉴别。
2 抗凝血类鼠药中毒需排除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或严重肝脏疾病,前者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正常,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足量维生素K 静注显效,有助于诊断。
3 抗鼠灵等抑制烟酰胺代谢类杀鼠药,中毒出现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症状时应与相应内科疾病 进行鉴别。烟酰胺 为治疗抗鼠灵的特效药物。中毒后立即给予大剂量烟酰胺可防止糖尿病发生;用法:烟酰胺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曰1~2次。 五、成分不明的杀鼠药中毒者 ? 急救治疗: ①彻底清除毒物: ②应用解毒剂:
成分不明及氟乙酰胺中毒的中毒者早期、足量应用解氟灵(乙酰胺),根据病情轻
重程度0.1~0.5g/(kg·次),静脉推注,抽搐控制后每2~4小时静注或肌注1次,依据病情发展决定用药时间。个别患者合用或单独缓慢静注10%葡萄糖酸钙稀释液,以缓解症状。毒鼠强中毒者及早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5mg/(kg·次),6小时1次,第2天8小时1次,渐减量,7天为1疗程,严重者可用至l0天。
对症治疗 ? 控制抽搐:
苯巴比妥钠0.05~0.2mg肌肉注射以控制抽搐,1次/8小时,一般应用1~2周,根据患者病情可延长用药时间;对有癫痫样症状患者,儿童给予安定0.25~0.35mg/kg,成人给予安定10~20mg肌注,抽搐重可联合安定5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rnL中持续静滴,滴速以刚好能控制抽搐为宜。 ? 控制出血:
如有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倾向患者可用维生素K1 1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2~3次/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 保持呼吸道通畅, 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热能和维生素,危重者多次输入少量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保暖,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吸痰。
血液净化治疗:在清除胃内毒物后,行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1次/日。根据病情可多次治疗。
防治并发症:
治疗和预防脑水肿、脑疝形成,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6~8小时/次,连用1~2天;同时加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如脑复康等;对有急性心衰、肺水肿者,可按心衰常规治疗;持续高浓度大量给氧,密切注意呼吸状况,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防止呼吸抑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