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仰视、俯视》——1
一、教材分析:
《平视.仰视.俯视》这一教材,从标题上来看,似乎很平谈,几乎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着这三种视点在观察世界。但是,这个“视点”并非透视学中的概念,而是创作者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取景、构图的问题。
为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单元知识,我首先选用了摄影作品的欣赏着手,使得学生知道和理解,在艺术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视点,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也能运用这三种观察方法,去发现这美的大自然,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学会发现美,寻求美,我们这世界会更精彩。 二、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不仅他们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包括不
同学校,不同区域的教学对象,也是有差异的。虽然《平视、仰视、俯视》是在生活中常用的观察方法,但是如何有意识的运用这三种不同观察方法去看世界,还是有欠缺的。
对于少部分学生,也可能是因家庭和老师的影响,学过或玩
过照相机,拍摄过数码相机。但对于这类学生可在群体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在延伸和拓展部分对他们是个“摘得到的果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视点,给画面带来不 同的效果。
2、尝试在拍摄产品广告时,如何选择视点。 过程与方法:
结合欣赏教学,学生结合视点的运用,为自己的广告设计勾勒草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欣赏摄影作品的同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以及蒸蒸日上
的新气象,激发学生热爱美好家园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通过摄影作品的欣赏,从中感受到在创作中运用不同的视 点,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效果。 五、教学难点:
尝试选用恰当的视点,为自己的学习用品勾画广告图。
六、教学资源:
教师:多媒体电脑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现有的学习用品、绘画工具、有色纸。 七、教学流程:
欣赏与感受——分析与体验——设想与实践——评价与完善——延伸与思考——反思与调整 八、教学过程: 1、欣赏与感受
2
多媒体滚动播放小型摄影展。
提问:看了这些摄影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论)
“所有这些摄影作品都是色彩丰富的食品和果实,给人感觉馋涎欲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的呢?”(学生谈论)
点题:前三张作品是摄影师选择了平视的角度拍摄的,中间三张作品是摄影师选择了俯视的角度拍摄的,而后三张作品是摄影师选择了仰视的角度拍摄的。
提问:同样是这些食品,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来拍摄呢?它能使画面产生什么效果呢?(学生谈论) 分析:这些作品在拍摄时所选择的角度,是最能体现画面最精彩的一面。如果我们假设并交换一下拍摄的视点,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师生互动交谈)
3
前三张作品选用平视的角度,正能体现这些食品最丰富的一
面,如果选用俯视的角度来拍摄汉堡的话,那只能看到一片面包,而丰富的汉堡内馅,丰富的色彩就不能让人感受了;另外一张酒杯与葡萄的作品,如选择用仰视的角度来拍摄,易破坏玻璃酒杯的造型和透明的质感。所以,在这三张作品中,选用平视的拍摄角度是最为恰当的。
中间三张作品很明显是用了俯视的角度来拍摄的,要能体现盘中餐,用得最广泛的大多是选用俯视,就像水果和菜肴的广告,都要体现它盘中的内容,而不是盘子,因此,选用俯视为主的视点来拍摄是没错的。
最后三张作品拍摄的是丰硕的果实,除为拍摄方便,往往在选择拍摄比人高过一头的对象,本能的会运用仰视的动作来拍摄。但也有的是根据作品的内涵来选择视点的,象南瓜一般是结在地面的,而这只南瓜用仰视的方法拍摄,仔细体会一下这张作品,一根根细细的腾上结着个不小的南瓜,显得它的出奇和罕见了……
让学生把书翻到P9,看了教材上三幅静物的图片,就很容易理解了。
小结:要使摄影作品达到最好的画面效果,达到创作者最理想的目的,关键是选用什么样的视点来捕捉拍摄的对象。 2、分析与体验
多媒体再次播放摄影作品,并配有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来欣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