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十三
One-Sample TestTest Value = 55.3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Sig. (2-Mean LowerUppertailed)Difference0.17-17.851-45.479.77
t9个数-1.528df7表十四
One-Sample TestTest Value = 33.33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Sig. (2-Mean LowerUppertailed)Difference0.451-8.333-33.035716.3697
t10个数-0.798df7表十五
One-Sample TestTest Value = 14.465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Sig. (2-Mean LowerUppertailed)Difference0.5746.36845-19.162631.8995
t11个数0.59df7表十六
One-Sample TestTest Value = 3.773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Sig. (2-Mean LowerUppertailed)Difference0.9270.39305-9.458610.2447
t12个数0.094df7
表七至表十六为本组的短时记忆广度的各项实验数据的单样本检验。由上表可知,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系的实验结果(去极值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且本组的短时记忆广度值低于全系的平均值。
9
3、个人数据
结果分数:
短时记忆广度值: 7.33 ------------------ 水平 正确率 ------------------ 3 10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33.33% 8 66.67% 9 33.33% 10 0.00% 11 0.00% 12 0.00% ------------------
四、讨论
1、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短时记忆广度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当出现的数字为4个数和9个数的时候,男女的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短时记忆广度值与7~12个数的正确率显著相关,与时间知觉相对误差、简单反应时、工作效率及注意广度值均没有显著性相关。其中,6个数的正确率与8个数的正确率显著相关,9个数的正确率与10个数的正确率显著相关,10个数的正确率与11个数、12个数的正确率都显著相关。短时记忆广度的各项数据与时间知觉相对误差、简单反应时、工作效率、注意广度值均没有显著性相关。
2、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3~6容量的正确率与短时记忆广度没有显著性相关,即表示被试在这个容量段的差异不大,基本都能做对。我们的数字闪现到下一个数字,时间间隔是1s,这恰恰是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过渡时间。所以推测,可能在这四个容量时,大脑更多采用
10
的是瞬时记忆系统,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记忆它,只是看着,也并不需要采取什么记忆策略,就如我们平时看一道算术题一样,大脑并没有刻意去记忆。而到了6以后的容量,瞬时记忆开始对这些数字有所注意,“瞬时记忆里,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的信息,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意义。”有意识地去把它记下来,于是记忆模式转化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系统共同作用。
3、很多人在做完实验后会感到很疲惫。因为在记忆的时候被试需要花费精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要迅速的采取更有效的记忆方式等。但有一部分被试没有觉得疲惫,因为没有尽可能的集中注意力,或者没有采取记忆策略。这样的话,就像看小说一样,瞬时记忆系统工作的比重较大,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随着记忆容量越来越大,这种疲惫感可能影响到后面的记忆。所以如果在每一个组块之间休息5—10s,可能会有利于疲惫感的消除。
4、在实验中被试集中注意力以及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保证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是很重要的。在做实验的时候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只是单纯地看着数字一个个出现,这样随着数字的增多正确率会降低。我在做实验的时候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比较大,当时周围聚集了很多人,然后有些人在说话,有些人在走来走去,由于实验中的数字本来就很无趣,让人感到无聊,这样周围的环境就会引起我的注意力,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我感兴趣的事情上,由于这样,有的数字出现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来得及看和记住它们,导致后来的正确率很低。
5、实验一开始,大家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使用记忆策略。我们之前做过的时间知觉实验就要求被试不要采用任何计时策略。对于这次实验,被试都有犹豫过要怎么记。①有人不采取任何策略,就只是看着一个个数字闪现。这样的话,可能根本没有启动短时记忆系统。因为在瞬时记忆中,只有特别受到注意的材料才会进入短时记忆。所以,这类被试所测结果平均较低。②有人采用分组记忆,即将六分成三加三,七分成四加三等。这种记忆方式的确有助于我们提升记忆广度,这些无关联的数字,当我们将它们组合,以组块的形式记忆时,我们原本的记忆容量就扩大了。但如何拆分,视乎个人习惯而定,如平时记电话号码的策略。③有人默念、重复记忆。“重复”是一种很有效的记忆方式,即使是没有意义的材料,重复也能将它的记忆加深。但对于这种一系列数字的闪现,被试用重复策略多感到力不从心。还没来得重复第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就出现了。而且一个个数字的当时重复,会对下一个数字的记忆产生前摄抑制,这样的话就很难搞清楚数字顺序,记忆会发生混乱。④有人采取生成图片法。即出现一个数字便在脑海中浮现一个图片,再一个便在脑海中接着生成一个,最后会在脑海形成一个完整的类似电话号码的图片。这样做会很疲惫,但将一闪即过的数字转化为了恒定的图片形式,更便于记忆。
11
6、当一组数字呈现完之后,提取记忆的过程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有些被试全靠“第一感觉”即脑中的第一印象来输入,不作任何犹豫的回忆输入。而有些被试则会回忆之前出现的数字很久,判断自己记忆的正确性,才输入结果。这两种提取方式应该有所差异,提出一个问题:“第一感觉更偏向于正确”是真的吗?
7、本次实验个体差异较大,个体对数字有着不同的感受。例如,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数字记忆上会有显著性差异。有些人偏好某些数字,就会对该数字的出现非常注意。而且理科生可能更快采取某些数学方法来记忆,如“165”是1+5=6,“075”是四分之三,加减乘除,尽量把数字之间建立联系。而文科生可能采取更生活化的方式。如“512”是汶川大地震,“915”是妈妈的生日等。这与人长期教育下建立起的思维方式有关。
8、对实验的建议:①我觉得年龄应该与短时记忆广度有一定相关,但由于本次实验年龄差距不大,所以不易检验出来。我觉得可以测不同年龄阶层人的短时记忆广度,然后看结果是否与年龄相关。②实验时数字是被试通过看屏幕而知道的,如果把数字在屏幕上闪现变成人声朗读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呢?建议可以用两种方法做一个对比实验。③由于材料只有0~9十个数字,所以随着长度的增加,重复数字出现的概率也增加,这样就更容易引起记忆的混乱。如果把数字换成英文字母、汉字,结果可能不同。这可能与人对实验材料的偏好、熟悉度有关。
五、结论
本次实验短时记忆广度的平均值为8.8681,男女短时记忆广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当出现的数字为4个数和9个数的时候,男女的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短时记忆广度值与7~12个数的正确率显著相关。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7-139页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