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离鲁迅故居只有几百步,至今保存完好,为绍兴城著名的人文景点。书屋为三开间的小花厅,原是书房,正中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匾额和抱对都是清末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字迹隽永,遒劲有力,与书法内容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使整个书屋充满了文化味和书香气。从对联可以看出,书屋的主人把学会做人和学会读书当做人生的两大乐趣,做人就要懂得孝顺和礼让,读书就要阅读名家名篇,特别是读《诗经》、《书经》之类的经典,就好像喝太羹一样津津有味。
那么,为什么叫“三味书屋”呢?前人曾经说过:“读经味如稻粱,
读书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后来有人考证“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太羹是肉汁汤,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礼时,将牲体解节,折而盛于俎(俎,盛牺牲的礼器);醯是醋,是调味品,醢是鱼肉作的酱。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前人关于读书还有一说,那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颜如玉”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茗茶、看一处景观、听智者一席教诲,叫人终生难忘,令人终生受益;“黄金屋”是指一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后所带来的回报。读书多了,本领就大;本领大了,贡献就
多;贡献多了,回报就厚。当然,读书做贡献图的不是回报,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回报的多少就标志着一个人贡献的大小。
“三味”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和读什么书:读《诗经》之类就像吃稻米高梁,是主食,每顿必吃;读史籍之类就像吃大鱼大肉,不但可以下饭,而且营养丰富;读诸子百家的作品就像在菜肴里加入调味品,开胃。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度和民族无法比拟的。如何承继优良的传统文化,如何推陈出新,教育同学们“吟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这些正是狮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初衷。这本国学教育校本教材,集经典美文与书法教学于一体,既可以诵读美文,又可以临摹名家名帖,读书习字,修德做人,愿我们的校园成为真正的文化校园:书声朗朗,书香四溢!
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