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家庭教育中,第一,应关心和爱抚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赞扬,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第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要理解子女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做出选择和决定;第三,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当中去,成为他们的朋友;第四,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第五,尊重孩子,给孩子留面子;第六,严格要求自身,为孩子做出榜样。
只有我们注意到影响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各个因素,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才能正确的引导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形成及发展,使得其向最完美的双性人格发展,而不是表现为性格的异化。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一期,第4卷:64-66
[2]李雪凝.大众媒介对青少年性别角色认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学子论文选登:208-209 [3]李曙光,郑艳.当代独生子性别角色的软化现象及其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7-9 [4]王恩国,郭明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研究,2008年1月:32-35 [5]李曙光,郑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8卷,第三期:99-102
[6]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1月,第27卷,第6期:60-62
[7]徐安琪.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2月,第二期,总第98期:18-28
[8]张怀春.两性化人格理论于与幼儿和儿童人格的优化塑造.济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7卷,第3期:11-13
[9]张建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71-73 [10]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4期,总第198期:117-122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