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赋并序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环诡(ɡuǐ) .B.大谬(mìu) .C.黛叶(dài) .D.攒萃(cuán) .
西掖(yì) .暇日(xiá) .
蓊郁(wēnɡ) .
骈比(pián) .
迁累(lěi) .绀理(ɡān) .
沮洳(jù) .
冏然(jiǒnɡ) .
惊仡(yì) .蠲忿(shú) .绮缋(ɡuì) .嘉宾(jiā) .
解析:选D。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C.乃作酸于此裔 ..D.下合围以擢本 ..
解析:选C。作酸:植物生长。
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实乃熟 .B.而与荔枝齐名 .C.味以无比而疑 .D.诸公莫之知 .
解析:选C。以:表原因的连词。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涉寒暑而匪亏 C.浮甘瓜而自退
B.不丰其华 D.门九重兮曷通 乃:于是,就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以:因,表示原因的介词 之:代词,“它” 卒卒:匆促 道扬:彰显,表彰 作酸:变作酸味 合围:双手合抱
解析:选C。A项,“匪”通“非”,不、不是;B项,“华”通“花”;D项,“曷”通“何”,怎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 1 -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
而霮,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 ..B.弱年迁累,经于南海 ..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D.傍荫亩而抱规 ..
解析:选B。迁累:连续升官。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
- 2 -
环诡:珍贵奇异 累迁:多次贬官 终然:最终 抱规:环绕成圆形
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C.①下合围以擢本 .②又试之以鸣 .
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
解析:选D。A项,“乃”,①副词,就;②人称代词,你们。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D项,“者”,都表停顿。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域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之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仁人志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解析:选D。“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译文: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译文: (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
译文: 答案:(1)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了。
(2)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 (3)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
- 3 -
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选自《宋史·吕余庆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B.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C.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D.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解析:选B。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余庆自江陵还”结构完整,需要在“太祖”前停顿,排除A、C;“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中“处耘事”作“问”的宾语,其前不能停顿,所以排除D,选择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指古代官职调动变迁,一般指官职的升迁,降职一般用“左迁”。
B.荫补,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入学、任官的待遇,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要去职回家守孝。 D.开宝六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解析:选D。D项,“一个皇帝一个年号”错,有的皇帝在位期间有多个年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余庆有才能,受到重用。世宗镇守澶渊,知道吕余庆的为人,后来任命他做从事及定国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