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箪”字都是解释为“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这也是明显的重复注释。 . 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隆中对》(P196)有这么一个句子,“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已”字,下面有注释:“已,止。”同样用法,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公输》.(P150)“然胡不已乎”以及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P161)“是亦不可以已乎”..也多次出现,这也是明显的重复注释。
三、注释有误
本人水平有限,不敢断言教科书的正误,但是,有几处注释,明显是有争议,或者说是错误的。
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P167),有这么一个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一词,下面有注释:“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我一直在想,根据课...文的有关背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从当初“避秦时乱”(应该是秦始皇当政之后的事情了,不然不会有后面的“问今是何世”的问法。秦始皇想将皇位传至秦千世、万世。从时间推测,至少应该是公元前221之后的事情了),到故事发生的“晋太元中(公元376年—公元396年),时间跨度将近六百年,“衣着”不可能毫无变化,还是“悉如外人——完全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因此,我个人认为,这儿的“外人”注释有误。如果将它解释为:“外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上下文就通顺了:在“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渔人)”眼里看来,“桃花源内人们的衣着由于与外人间隔,还是保留着秦朝时的风格,与现在晋朝人们的截然不同,完全就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③具体资料可参看“http://www.qianlong.com/中国历代服饰发展演变大观(组图)”。
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P171),有这么一个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素琴”下面有注释:“素琴,不加装饰的琴。”但是,根据资料,我觉.....得这儿的“素琴”解释有误。文中的“素琴”,是用晋代的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也指出:“陶
5
渊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达君子无故不彻琴瑟之意矣。”“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由此可知,“素琴”是没有弦和徽(系弦的绳)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刘禹锡意思是指在陋室内抚弄这样的无弦的琴,所以有“无丝竹之乱耳”之句。④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满井游记》(P204),有这么一个句子,“燕地寒”“燕”字..下面有注释:“燕,指北京地区。”我认为,这儿的注释也是有问题的。无论是查《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还是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好,“燕”的解释都应该是“国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上述看法是本人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看法。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位编辑,能够在以后的教科书再版时,注意上述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②本文所标页码,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的电子课本为准,下同。 ③http://www.qianlong.com/中国历代服饰发展演变大观(组图) ④无弦素琴 百度知道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