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0 18:37: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错位相减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是求解“混合数列”前n项和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和能力培养而言,《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教材的编排与例习题分析:

引言问题数学化建模?问题的解决?模型的一般化?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公式的直接运用(例1、课后练习1、2)?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例2)?公式的综合运用(例3、例4、课后练习3、4)

(备注:.本节教材共计划两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3.学生认知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所要求的计算量更大,思维的深刻性更高。另外,对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4.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过程认识模糊. 5.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方法实质的理解、公式的简单应用. 突出重点设计:“围绕三线、凸显重点”,即(一)知识技能线:问题情境→数学建模→问题解决→公式推导→公式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线:特殊到一般、猜想归纳、 错位相减法、方程思想等;(三)能力线:数学建模能力→观察能力→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方法的理解.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方式的运用以及和数学交流能力还有待提高.从知识本身特点来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类比性不容易理解,它需要对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方程思想有较充分的理解并融汇贯通,而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且错位相减法是第一次碰到,对学生来说也许有从天而降的突兀感觉.

突破难点设计: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二抓思维突破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对等比数列各项特征的观察、剖析,深刻理解求和公式的实质即为“用等比数列基本量:a1,q,n来

1

表示Sn”,从而灵活运用整体代换的消元思想把n项缩减为两项。等差数列求和采用的是转化为各项相等的加法,最后用乘法缩减项数,等比数列呢?可引导学生观察等比数列的各项的特点获得思路上的突破,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二、目标分析(三维):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一是已知等比数列基本量而求其前n项和;二是已知前n项和而逆向求解数列基本量;三是回归实际问题(国际象棋)的解决。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方程、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究,从中获得 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力量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和探究及建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进行数学建模,引入主题,利用探究式教学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遵照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最终解决公式的推导,利用练习辨析公式特征和强化公式运用中的方程思想,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对前n和公式的情感。由此思路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阅读本章引言或多媒体展示)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1?2?22?23?L?263

23632.学生自主探究:S64?1?2?2?2???2

方法1.学生可能会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可对这种思路给予

肯定,同时指出其局限性。

方法2. 提取公比2

S64?1?2?22?23???263?1?2(1?2?22???262)

?1?2S64?264

?(1?2)S64?1?264 ?S64?264?1

设计方案:给与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然后指出求和公式的实质即为“用等比数列基本量:

a1,q,n来表示Sn”,因此突破点在于”消元思想”的运用,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

前n项和推导方法和方程原理。将后面的和式代换为Sn的表达式,从而建立关于

Sn的方程。

2

方法3.(错项相减法)

设 s64=1+2+22+23+???+263 ()1

?2s64= 2+22+23+???+263+264 (2)6464 ?(1?2)S64?1?2 ?S64?2?1

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理解:前n和求解也可理解为把n项和缩减为两项, 等差数列求和采用

的是转化为各项相等的加法,最后用乘法缩减项数,充分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与特征,那么等比数列求和中如何将中间各项消掉呢?引导学生观察等比数列中项

的特点.

点评: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

呢?

3.类比联想,由特殊到一般,将结论一般化 问题: 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前n项和sn?2n?2n?1 Sn? a1?a1q?a1q?La1q?a1q

?qSn= a1q?a1q2?a1q3?L?a1qn?1?a1qn

?(1-q)sn=a1-a1qn (评:由错项相减法达到了由求和式简化为两项式的目的) a1-a1qn(1)q?1时, sn=

1-q(2)q?1时, Sn?na1

综上:

?a1(1?qn)?s= n?1?q?na1?(q?1)(q?1)

点评:现在我们运用错项相减法推导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完成了我们最初的设想“用

a1,q,n来表示Sn”,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默写两遍.同时在公式运用等比数列基本量:

中注意”公比q是否等于1”的问题. 4. 辨析质疑

(1)口答: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

①若a1?1,q?1,则Sn?________

22②若a1?2,q?1,则Sn?________ (2)判断是非:

1?(1?2n)①1?2?4?8???(?2)? ( )

1?2n23n1?(1?2)②1?2?2?2???2? ( )

1?2n?1③若a?0,则

a?a?a?L?a

2462na2[1?(a2)n]? ( )

1?a23

(3)对公式的再认识与讨论交流,巩固提高.

①对公比q的分类讨论;②公式中n的理解

na(11-q) 结论: ? (q?1)?s=1-qn?

?na1 (q=1) ? *要求学生再默写一遍.

设计说明: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 “短、平、快”辨析质疑,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学生第一次就形成严谨和完整的记忆.

5.变式训练, 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求等比数列1,1,1,1, 例1: ???前8项和;24816

( 注:此为教材P140例1) 63变式1、 等比数列1,1,1,1,???前多少项的和是? 2481664 变式2、 等比数列1,1,1,1,???,求第3项到第10项的和.24816

备用例题1:“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

备用例题2:求和 1+a+a2+a3+L+an-1.

6 .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19

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1)等比数列前n项和 :Sn??? ( )

? ( )(2)推导方法:错项相减法.

(3)基本思想: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方程与消元。 8.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143练习1(1)(3)2(2);P143(习题3.5)1、2

选作:1.已知{an}是等比数列,请完成下表:

题号 (1) (2) (3) a1 1 2q 1? 22 3?2 n 8 an 8 ?96 Sn ?63 27 2.P143(习题3.5)3

思考题 :求和五、教学设计说明 x+2x2+3x3+L+nxn.1.情境设置故事化.

4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思维的时间、探究的机会以及展示能力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辨析质疑,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记忆和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1采用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关于基本量方法中的方程思想,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5.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

人教版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enl485cd4862m61dk4v721et5ixox005n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