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中词人形象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们熟知的一位爱国词人。他一生戎马疆场,却屡遭坎坷。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看出。 辛弃疾年少时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因此他立志要为国家效力,恢复失地。后来在参加起义军的过程中,他屡次献策却遭拒绝,悲愤之至不免频发慨叹,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稼轩体”。这一篇小词便写于失意之时。 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首词。
醉意涌上了心头,交杯换盏中我肆意欢笑,何苦要自寻烦恼,没有时间去愁苦烦闷!最近才开始明白古人书上的话,确确实实没有半点可以信的!
昨天晚上我醉倒在松树旁,醉意朦胧间,我问那松树:“我醉倒的样子怎么样?”恍惚中看见松树仿佛动了起来,好像要来扶我,我不耐烦地用手推开松树说了声:走开!
阅览古今,酒仿佛就是文学家的好朋友,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羲之于兰亭流觞曲水;自诩为“醉翁”的欧阳修;狂放的刘伶更是离开酒活不了的“行为艺术家”。在这首词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位醉酒的狂士,在半梦半醒间借着酒吐露着自己的不快。
在辛弃疾以往的词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词中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但在这首词中我们好像只看到了一个醉鬼流连于杯盏之中而忘形?难不成词人真的成了一个堕落的酒鬼了吗?其实不然,只因辛弃疾力主抗金的想法不受南宋朝廷所接受,词人一腔热血得不到施展,年轻时许下的宏愿眼下得不到实现的机会而不禁悲从中来却又无路可走,只得借酒浇愁,将满腔的郁闷化在苦酒里一饮而尽。词人说没有时间去管他愁不愁,只得饮酒便好。其实正说明了他的愁苦已经到了极致,是诗人宽慰自己之语,而并不是他堕落的表现。
接着词人又说古人在书上说的话都是错的。这里引用了《孟子》中“尽信书不如无书”句子,本意是讲书上的东西也不可全信,得结合实际。这里辛弃疾想要说明的确是他年轻时读的书告诉他要为国争光效力,为人民造福,但是如今他一身本事却得不到重用。方才觉得那些书上说的都是空话,现在在这个社会用不了,不如不信。也是诗人不得重用而郁闷的表
现。
下阕说了一个小故事,讲昨夜在松边醉倒,把松树当成了人,还对着松树破口大骂。看似荒诞可笑,其实正是诗人性格中倔强不屈的表现,他对着树说走开,其实是对南宋统治者所语。词人烂醉如泥间仍能爬起来对抗松树,但是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过着得过且过,纸醉金迷的日子。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辛弃疾这首小词语言通俗明了,情节生动丰富。看似是一个酒醉之人胡语,但其实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作者无尽的悲愤之感,这份悲愤既是对朝廷中的昏君佞臣的唾弃,也是对自身报国无门,实现不了愿望的遗憾。作者无从宣泄,只得借酒抒情,来畅快吐露心中不快之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