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笔记
一 基础知识
一 语用学定义 1 Levinson关于语用学的9个定义及批评 2 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上述目标
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二 语用学的由来、产生与发展
1提出: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Morris)于1938年在其
专著《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部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其中:
1)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2)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3)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者interpreters(后改为使用者users)之间的关系” 2 发展:
1)语言哲学家Bar·Hillel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 2)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和塞尔(J.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s Theory); 3)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及合作原则();
4)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 5)利奇(G.N.Leech)的语用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6)Wilson﹠Sperber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7)范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适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及综合论(); 8)新格赖斯会话机制(Neo-Gricean Pragmatic Apparatus);
9)范叔伦(Verschueren)的统一理论框架(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三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功过 1 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指出语言是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区分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主张就语言而研究语言;
F.de.Saussure 区分共时状态(synchronic)和历时状态(diachronic),认为共时状态的
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的重点;
提出语言系统共时描写的理论和方法。
哥本哈根学派
→ 布拉格学派 →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伦敦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2 功:主张研究语言系统、结构,重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描写,尽力追求语
言描写形式化,在语言结构描写尤其是音位研究和语法研究上成就卓著 3 过: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存在以下明显缺陷:
1
1)忽视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研究; 2)语义研究薄弱。
四 语用学研究内容 1 语境(context)
2 指示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
3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4 预设(presuppositon) 5 言语行为(speech acts)
6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五 语用学研究方法
1 纯语用学(Pure pragmatics):又称形式语用学,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 2 描写语用学(Descriptive pragmatics):语用学家关注的重点; 3 应用语用学(Applied pragmatics):外语教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不同语言间的语用
对比研究等
六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区别(Leech的观点)
1 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
1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就是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区别,换言之,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区别;
2 现代语义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从以词为中心的语义研究(词义学)发展到句子意义、话语意义、语篇意义的研究;
3 是否属于语用学范围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判断标准: 1)是否考虑了言者和听者;
2)是否考虑了言者的意图或听者的解释; 3)是否考虑了语境;
4)是否考虑了通过使用语言或依靠语言实施的那种行为或行动。
二 语境 (Context)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语言学界:
1)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2)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思(J.R.Firth)创立了完整的语境理论(见附);
3)韩礼德(M.A.K.Halliday)受到Firth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启示,提出语域(registers)概念(实为语境)(见附)
4)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把语境归为8部分,即话语形式、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提出“交际能力”
2
5)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提出构成语境的6个方面知识,即每个参与者必须知道: ? 自己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 ? 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 语言活动情景的正式程度;
? 对特定情景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交际媒介;
? 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语言活动的话题及话题的重要性; ? 怎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合情景所归属的语域。 2 国内语言学界: 1 刘勰《文心雕龙》:“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理论;
2)六何说(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 3)成功的修辞必须依赖情境理论
二 语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 定义: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2 研究内容:
1)上下文语境(context):由语言因素构成 ? 口语的前言后语; ? 书面语的上下文
2)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由时间、地点、话题、场合等非语言因素构成; 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 历史文化背景; ? 社会规范和习俗; ? 价值观
3 附Firth 和Halliday的语境研究内容 1)Firth
上下文
语境 参与者的有关特征(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人物、个性 情景上下文 有关事物
言语行为的效果 Firth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 ? 语言是一种自然倾向; ? 语言是一个系统;
? 泛指许多人的话语或者社会生活中无数的话语事件。 2)Halliday
话语范围(field):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等; 语域(registers) 话语方式(mode):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 话语风格(tenor):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 Halliday指出: ? 范围、方式和交际者一起组成一段话语的情景语境,任何一部分改变都能产生新的语域; ? 范围包括话语的主题;方式是事件中的话语功能,包括语言采用的渠道(口头或书面,
即席或事先准备)以及语言的风格(或称为修辞方式,叙述、说教、劝导、应酬);交
3
际者指交际中的角色类型,即话语的参与者之间的永久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
三 指示词语 (Deixis Expressions)
一 指示词语的语用含义
1 指示词语是语用学最早选定的研究对象
巴尔—希勒尔(Bar·Hillel)于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一文中提出该观点;
2 指示系统是以言者为中心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一般是: 1)中心人物是言者; 2)中心时间是言者时间; 3)中心地点是言者地点;
4)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言者当时正说到的部位; 5)社交中心是言者相对于听者的社会地位。
二 指示词语的不同用法
1 指示用法(Fillmore,1971年) 1)身势用法(gestural usage) 2)象征用法(symbolic usage) 2 非指示用法
1)照应用法(anaphoric):一个词语的所指与前面出现的词语所指是同一对象; 2)非照应用法(non-anaphoric):
三 指示词语的分类(根据Fillmore和Levinson观点归纳) 1 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 1)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包括呼唤语(summons)和称唤语(addresses) 2 时间指示(time deixis)
1)编码时间(coding time,CT):言者将其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语言编码的时间; 2)接收时间(receiving time,RT):听者收到信息的时间 3 地点指示(place deixis):以言者为中心参照点,here近指,there远指 莱昂斯的情感指示(empathetic deixis) 4 语篇指示(discourse deixis):是指前和指后的关系,不同于照应关系(互指关系) 1)定义: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所用词语就在此语篇话语内 2)分类:
? 用时间指示词语:last, next, preceding, following ? 用地点指示词语:this, that
? 用表示前后话语之间关系的词和短语:but, therefore, in conclusion, anyway, all in all 5 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1)定义: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