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的变化远不止此,贵在临证随机变通。明乎四君子汤,补益之剂掌握大半矣。
二、六味地黄丸加减变换歌
六味地黄益肾肝,地萸药芩丹泽全1。 阴虚火旺着知柏,虚甚鳖甲地骨添2。 养阴明目合杞菊3,麦味可疗肺肾虚4。 血虚归芍一并加5,下焦湿热柏
滑。
肾阳亦虚巴淫入,阴虚少液麦玄斛6。 肾不纳气泄泻苦,纳气沉砂一同煮7。 疏肝益肾柴芍先,芎丹归栀是清肝8。 滋水清肝加归芍,栀子柴胡一并煎9。 肝阳上亢黄芩胆,腹胀胁痛枳陈兼。 气虚人参黄芪见,遗滑金樱芡牡莲10。 都气五味止劳嗽11,再入磁菖左慈丸12。 无比山药少丹皮,石脂菟蓉巴戟天; 牛膝杜仲同锅煮,遗滑脚软与头眩13。 还少丹亦宗山药,枸菖远茴楮味着; 除却泽脂与菟丝,脾肾虚寒疗效高14。 附桂六味日肾气15,济生还加车牛膝16。 或加茸味成十补,面晦足冷肾阳虚17。 或增砂益补骨脂,老人虚喘与遗溺18。 左归饮补真阴剂,只把丹泽易草杞19。 右归益火从左归,去苓酌加杜附桂20。
9
巴戟苁蓉艾茅共,下元虚冷肾阳微21。 三补三泻六味丸,出神入化任指挥。
【注释】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白茯苓、丹皮、泽泻六味药组成。可制丸剂服,亦可制成汤剂服(名六味地黄汤)。具有滋阴、补肾益肝的作用,为补阴方剂的代表。主治肾阴亏虚,肝肾不足,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盗汗,消渴,骨蒸劳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以及小儿囟门迟闭,病初愈后恢复期的调理等。本方既补肾阴,又补肝脾;既有补,又有泻。六味药中三味补药,三味泻药。即,熟地配泽泻:熟地补元阴,益精髓,泽泻则泻肾降浊;山茱萸配丹皮:山茱萸酸温,滋肾补肝而益精气,丹皮则泻肝火;山药配茯苓:山药补脾养肾,茯苓则渗脾湿。六药两两相配,形成三补三泻的格局,分别针对肾、肝、脾三脏,补泻开合,相辅相成,共奏益肝肾、健脾土之功,实为补阴之要剂,故歌诀之未有“三补三泻”之语。本方剂临床衍化应用,范围颇广,现代亦常用于高血压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贫血、糖尿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中。
2.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滋阴降火的功效增强,可用于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虚烦盗汗,梦遗,腰脊酸痛,尺脉有力者;下元虚甚者,可酌加鳖甲、地骨皮。
3.本方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黄丸(《医级》),有滋肾养肝明日之功。治疗肝肾阴虚所致之眼花歧视,夜视不清,枯涩疼痛,迎风落泪等。
4.麦味地黄丸(《医级》),又称八仙长寿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
10
五味子组成,有滋阴、敛汗、止遗之功。主治肺肾双虚,症见虚喘,咳痰带血,潮热盗汗,梦遗滑精等。
5.辨证肝肾阴虚且合并血虚较重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治疗,或竟以本方与四物汤合方使用。
6.自下焦湿热句至阴虚少液句,仍讲六味地黄丸的临证加减:其中柏滑,指黄柏、萆玄参、石斛。
7.纳气丸(《张氏医通》)由六味地黄丸加沉香、砂仁组成。有止滑泄,温纳肾气之功。主治脾肾不足,倦怠泄泻及蒸热咳嗽者。
8.疏肝至清月干句:清肝汤(《类证治裁》)由柴胡、白芍、川芎、丹皮、当归、栀子组成。有疏肝逆,泻肝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胁痛口苦,头晕耳鸣,急躁易怒等证。肾阴虚兼肝火旺者,可将六味地黄丸与清肝汤合用;临床上现常用于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治疗。
9.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栀子、柴胡组成。有滋补肝肾,理气化郁之功。治疗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肝气上逆,症见胁肋不舒,咽干目涩,头眩目花,舌红少苔,脉弦或细软者。其功效与六味地黄汤清肝汤合方相近。
10.自肝阳上亢句至遗滑句,仍指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合并肝阳上亢者亦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芩、龙胆草治疗;枳陈,指枳实、陈皮;金樱芡牡莲,指金樱子、芡实、牡蛎、莲子心。
11.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由本方加五味子组成。有纳气平喘之功效。主治肾阴虚之气喘,面赤呃逆等证。
12.耳聋左慈丸(《中国医学大辞典》)由本方加五味子、磁石、石菖蒲
11
、滑石;巴淫,指巴戟天、淫羊藿;麦玄斛,指麦冬、
(亦有用五味子、磁石、柴胡者)组成。有滋阴通窍之功,主治肝肾阴虚之耳鸣、耳聋、目眩等证。
13.无比山药丸(《干金方》)由六味地黄汤减丹皮,加赤石脂、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牛膝、杜仲组成。有滋补肾阴肾阳,强腰益脚起痿之功。主治下元虚损,症见腰腿酸软无力,头眩、耳鸣、阳痿、遗精滑精等。
14.还少丹(《杨氏家藏方》)的组方可由无比山药丸变换而来,即由无比山药丸加枸杞、石菖蒲、远志、小茴香、楮实子、五味子,减泽泻、赤石脂、菟丝子组成。此方重在补命门之火以强脾土,用于治疗脾肾虚寒,气血匮乏,症见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发热盗汗,健忘怔忡,或遗精白浊,阳痿早泄等证。
15.肾气丸(《金匮要略》)亦称八味丸,由六味地黄汤加附子、肉桂组成(亦称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汤中增入附桂,意在微微生火,以温阳化气而行水也。此方重在温补肾阳,是治疗肾阳不足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肾虚阳弱,化气藏精不足者,症见腰痛脚软,浮肿气喘,下半身常有冷感,小腹拘急,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微;以及痰饮、消渴、脚气等证。现代多以此方为基础,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等。
16.肾气丸再加车前子、牛膝,名济生肾气丸,又名加味肾气丸(《济生方》)。有温阳补肾利水之功,主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证;治疗范围与肾气丸相似,但利水作用更强,且牛膝引血下行,更利于腰以下浮肿及下肢酸软无力者。
17.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济生方》)。可治疗肾阳衰微所致之面色黧黑,足冷脚肿,耳鸣耳聋,形体瘦弱,腰膝酸软,小便不利,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