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1.2《物质的量的单位 - 摩尔》名师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8:54: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以人为本,还原概念教学的本质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与反思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 张忠孝

核心素养:通过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的“桥梁”的学习,培养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思想

“物质的量”是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承上启下,而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联系我国文化,以问题驱动,为化学计算埋下一颗“种子”。

二.教学设计方案 1.课题

所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课题:第一章《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第一课时。

2.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分析

“物质的量”及单位是初中学生进入高一后所学第一个概念,从概念的本身上来看,“物质的量”带“的”字的四字词组,似“物质的质量”又非“物质的质量”,拗口,难理解,容易混淆为“质量”或“数量”;从概念的发展上说,从我记忆中的“克当量”、“克当量”演变到今天的“物质的量”,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上不太充分,对概念的历史形成及发展不太清楚,因而在把握“物质的量”的内涵时理解的不够准确,在课堂上往往只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从学生方面,初三化学的“量”局限在“化学方程式”,计量的依据也是建立在“1个”、“1份”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逻辑推理上,加上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足及独立思考习惯没有养成,所以接受、理解及应用“拗口”的物质的量、建立严谨的宏观与微观上的定量思维时,显得无所事从。

3.教材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 “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mol)是其计量单位;知道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

②通过对具体物质组成的分析,理清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计量单位从个数到摩尔的转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我国优秀文化中“计量”情景,感受用“摩尔”作为微观粒子计量单位的便利性,体会计量标准的设置对计量的重要性。

②通过摩尔、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进一步感受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很小,无法用常规的仪器和单位计量,建立初步的物质微粒观。

③通过学生阅读、讨论,类比、归纳,理解抽象的“物质的量”概念和它的单位,并初步理解建立“统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联系优秀文化中“斗”和“升”对宏观物质的“计量”,对物质的量概念的透彻理解,知道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4.教材难点、重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的基准,粒子的数目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分子与原子等粒子间的逻辑关系。 5.教法和学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1.2《物质的量的单位 - 摩尔》名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f4688wyj923x6i11fyp2nsft0iv0l00r4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