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新安中心小学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发挥他们的主题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那么同学们,你们最熟悉的诗人都有哪些呢?(李白、杜甫)那你能说出我们都学过李白的那首诗吗,能不能尝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或者是背诵一两句都是可以的。我们学过李白的这么多诗,那你们知道李白被称为什么吗?(诗仙)在唐代还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圣,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就是杜甫,那谁来说一下我们都学过杜甫的哪些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去感受诗人那忧国悯时的情怀。 (二)、新授:现在请大家齐读课题和作者。看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理解一下什么是春望(春天的希望、春天的遥望)看看是谁在哪里希望、哪里遥望?杜甫在长安城希望、遥望。他看到了什么,又希望什么,让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1、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古诗,在老师读之前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大家,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听什么(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和语调)希望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同学们听的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读的正确流利。
2、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词是你所不理解的或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锋,烽火 什么是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有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守卫的人就点火相告。比喻战火或战争。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老师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下: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她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的非常漂亮,褒姒虽然长的很美,但是却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发布了一个悬赏令,“谁要能使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金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得知是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的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时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知轻重,不可任意为之。师领读:锋 烽火 搔,平舌音。什么是“搔”,伸手
做一做搔的动作。什么时候我们会做这个动作(遇到难题或者是痒的时候) 簪,平舌音,什么是“簪”古时候男女用来插在头发上的发饰。(图片展示簪) 3、生字学完了,谁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加正确、流利。(生试读)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正确、流利、声音宏亮,而且很有节奏)
4、这首诗的节奏是二三节奏,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了这么多遍,意思你了解了吗?还有什么地方是你不理解的呢?
5、好,没有问题,那么我们看一下诗歌的一二句,读一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破败 国:国家 草木深:草木丛生。什么时候会草木丛生,什么地方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地方)长安城的春天草木丛生,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鼎盛时期的唐朝街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来人往、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下棋、杂技、歌舞升平)那么此时的唐王朝街头是什么样子的(草木丛生、到处是残垣断壁,景色破落不堪,人们家破人亡,一片废墟)。(图片展示)唐王朝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呢?
6、这一切都源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历时七年零二个月,因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称为安史之乱。杜甫得知安史之乱爆发,不顾安危想要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途中,被安史叛军虏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劫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生死未卜。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无言律诗。此时,假如你就是杜甫,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悲哀、愤怒)那么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下好吗?
7、读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慨 时:时事、时局 恨:仇恨 别:离别 惊心还可以说成什么“心惊”心惊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明心里害怕啊。那么到底是谁溅泪,谁惊心呢?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为什么会这样心惊胆战呢?国家被叛军占领了,妻子儿女也生死未卜,所以他感受孤独,怎能不伤心难过呢!这眼前的一切会让他想起什么(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阖家欢乐)看到花就想到了过去的繁荣富强,听到了鸟鸣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是否还活着,更激发他无比痛苦的悲伤。那么此时你们觉得诗的三四句仅仅是写花和鸟吗?(不是,还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此时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什么?
8、齐读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说明什么,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人民痛苦不堪。这里的三是个复数词,表示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并不只只是三个月。“抵”什么意思?相当。家书:来自家里的书信。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来自于家里的书信相当于万两黄金),这里的抵还可以怎样理解,你们觉着此时是黄金对诗人来说重要,还是家书比较重要?所以抵还可以理解为超出、胜过。普普通通的家书为什么值万两黄金呢?(有了家书就可以知道家人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什么时候团聚,战争何时结束,儿女是否长高了等消息)在战争时代,一封家书多么难得啊(生齐读五六句)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亲人的思念)
9、齐读七八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搔更短”老师告诉你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才45岁,45岁应该正值壮年时期,头发怎么就全白了呢(发愁)他愁什么?(愁什么时候和家人团聚,愁什么时候可以消灭叛军。。。。。。)于是头发越搔越短,最后连簪子都戴不上了,简直是怎样?真是愁上加愁啊!作者
担忧发愁,愁国家,愁亲人。大家齐读一下最后两句诗。
10、现在这首诗我们已经分析完了,那么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接着写作者的所感,继续写作者的所思,最后写作者的所忧;那么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思家),那么谁能怀着和诗人一样的情感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古诗!(评价学生的朗读)请全体同学起立跟着配乐齐读这首诗。
11、诗人他为亲人担忧、为国家担忧,他朝也盼暮也盼,他多么希望叛军能够被收复啊,他多么希望能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啊。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天的消息,叛军被消灭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出示古诗,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字眼,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见 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 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思 家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