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效课堂的小组文化建设
谈小组文化建设,我们就要将每个小组看成一个微型的班集体,这样小组文化才会有自己的定义——在小组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小组文化是小组的灵魂所在,在小组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小组成员具有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小组文化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呢?
一、明确小组的奋斗目标
小组的目标是小组成员内部共同奋斗的要求,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将小组成员的需要转化为奋斗的动机,并按照目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向。这样有了共同的目标才会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感到自己在为小组争光,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比如,每一节课的课堂学习展示,共同的目标是为了让小组获得第一名,落到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就是要求他们按照学习要求认真的去学习、思考、讨论和展示,这样一来,小组成员为了小组荣誉,就会积极地学习。学生在这时候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学习,更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学习。这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将自己的动力与小组的目标融为一体了。
二、合理的小组内部分工
小组的工作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的,小组长的作用就是小组内部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小组长是小组工作的带领者和维护者,但小组长不可能把小组内部所有的事物全包下来。因此,在小组内部就要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班主任就需要在小组内部多设置“官位”,并根据小组成员个人的特点来承担适合自己的职位,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当上“官”,从而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获得集体荣誉感,愿意为小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分担一部分责任,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
三、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在小组的文化建设中主要起着引导作用,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老师过多的管理反而会限制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要求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选择,更多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比如,小组内部的分工管理,班主任只需要设定岗位,让小组成员自己去分工。但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自主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和学生多交流,多指导。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感染和熏陶作用。小组文化建设要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做小组的座位牌,包括了小组的名称、组徽、组训、口号、分工情况等,就要求小组成员从设计、文字、图形、材料等各个方面去分工合作;举行班级小组手抄报比赛,全小组的同学就要开动脑筋,办出自己小组的特色,争取在全班比赛中胜出。这样,在这些活动中无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小组主人翁意识。
最后,小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文化建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班级文化相融洽,塑造正确的价值人生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