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1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 、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1.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 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 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三 、关于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一) 识字与写字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1. 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 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 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阅读 在阅读目标中
1. 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2. 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三)写作(写话、习作) 1. 在情感态度方面: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3
(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 在过程方法方面: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3. 在知识能力方面 (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
(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四) 口语交际
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 2.重实践、重过程。 3.重在参与。 (五)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3.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
4
宽”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 自然性资源开发 2.社会性资源开发 3.文性资源开发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1. 学校资源的利用
2. 社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 3.家庭资源的利用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1 —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