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C.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D.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C [从语法来看,“峻知石头有重戍”中“知”的宾语是“石头有重戍”,此处要断开,排除A、B两项;句末的“亮”指的是庾亮,这里是陶回给出的建议,而庾亮没有听从,所以“亮不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参考译文】
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事情记载在《孔坦传》中。苏峻将要到时,陶回又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守卫,不敢直下,必定朝小丹杨南路步行而来,应当埋伏兵士截击他,可以一战而擒拿他。”庾亮不听他的。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当时苏峻在夜里行军,队形很不整齐。庾亮听说后,很后悔没有听从陶回等人的计策。不久朝廷的军队大败,陶回回到本县,聚集义军,得到千余人,都是步兵,与陶侃、温峤等合力攻击苏峻,又另外击败韩晃,因为功劳被封为康乐伯。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永安中,万俟丑奴据岐、泾等州反,孝庄遣尔朱天光击破之。天光令都督长孙邪利行原州事,以贤为主簿。累迁高平令。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周文命兄子导追之,以贤为先锋,至牵屯山及之。以功授假节、抚军将军、大都督。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B.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C.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D.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周文帝西征贤/与其弟远穆等密应侯莫/陈崇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及大军至/秦州悦弃城走
C [“周文帝西征”是主谓结构的句子,语法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以功授都督”的主语是“李贤”,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
【参考译文】
北魏永安年间,万俟丑奴占据岐州、泾州等地反叛,孝庄派遣尔朱天光打败他。天光命
5
令都督长孙邪利代理原州刺史,任用李贤为主簿。多次升迁,任高平县令。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周文帝向西征伐,李贤和他弟弟李远、李穆等秘密响应侯莫陈崇。凭借功劳被授予都督的官职,仍旧镇守原州。等到大军到达秦州,侯莫陈悦弃城逃走。周文帝命令他哥哥的儿子宇文导追击他,任用李贤为先锋,到牵屯山追上他。凭借功劳被授予假节、抚军将军、大都督。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略,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B.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C.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D.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
A [先从语法来分析,“地千里”的主语应是“百城”,“自山以东”作“百城”的定语,“百城”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从句式看,“昨日得之”与“今日失之”句式一致,应断开,排除C项。]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姿态仪表壮美,人们一看见他就会钦慕他,但不敢与他亲近。考中进士科,多次升迁任吏部员外郎,部下属吏不敢欺骗他,每次拟定官吏,他都亲自掌握标准,褒奖废黜公允精当,孤寒贫贱但有才的人没有被滞留不用的。多次升迁任谏议大夫。穆宗即位,沉浸于游玩打猎,放纵饮酒,天已大亮还不能临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劳,拥有广大的四海,万国的民众,天下是治是乱,都系于陛下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又失去。举目西望各个营垒,距离宗庙才十舍远近,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临朝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幸福。”皇帝深表感谢,升任他为给事中。
6
题组二 主观解答题——练方法,提能力
9.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导学号:76082046】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解析】 句中有“麾下数十人”“山谷”“郡邑”“江阴侯吴良”“寇”“旁县兵”“德基”等名词,这些名词往往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还有“遁入”“求”“集”“召”等动词,这些动词后面往往要加宾语,由此我们可以断句。
【答案】 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参考译文】 万夫长易俊原仅倚仗自己的勇猛,与部下几十人逃到山谷中,守卫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的实力,郡邑(上下)对此很担忧。江阴侯吴良接受诏令讨伐寇贼,已经发布檄文到别的县区,士兵也将要召集。(于是)召见吴德基谋划此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谋反的情形,为什么要激怒他使他产生变故呢?不如先用计招纳他。果真谋反,再用兵讨伐也不晚啊。”
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张文瓘)性严正,未尝回容。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者曰往 共 筹 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解析】 “诸司奏议”意为“朝廷各部门的奏议”,是句首状语,应断开;“悉心纠驳”的主语是张文瓘,此处应断开;“帝必问”后面是问的内容,前后都要断开;结尾处有一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前面是说话者(可能省略),后面是所说的内容,所以此处必然要断开。
【答案】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参考译文】 (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7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选自《六韬·盈虚》)
【解析】 两个“所??者有??必??”是一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后面的几句话虽然没有这种整齐的对称结构,但“自奉”“薄”与“赋役”“寡”相对,有利于我们寻找断句的节点。虚词“故”前可以断开。
【答案】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参考译文】 即使是平时憎恶的人,他有了功劳也一定给予他奖赏;对于平时喜欢的人,如果他犯了罪也一定给予他处罚。对于百姓中的鳏寡孤独者,养活他们让他们生存下去;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人家,及时给予他们救济。他自己的俸禄也很微薄,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劳役也很少,所以天下的老百姓富足快乐而没有挨饿受冻的面容。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 “内志正”“外体直”是一组对称的句式,要断开;“持弓矢审固”是“而后可以言中”的条件,两处需断开;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那么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个“??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
【答案】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 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