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忧愁 鸿雁——思远 流水——叹婉 大漠——苍凉 旷野——凄情 落花——感伤 美酒——壮行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 孤灯——孤苦 秋虫——凄凉 故园——乡愁 归雁——温情 枯藤——萧瑟 古琴——知音
例: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属发了( ) (2)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要写大雁?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4 借助注释、注音,扫除解读障碍。 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梁园:西汉景帝时梁武王刘武所建,院内楼台花木曾极一时之盛。)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台城: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相联的皇城,曾是王侯将相欢宴歌舞之地。) (1) 这两首诗从题材上说都是属于( )
(2)两位诗人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其中( )是盛唐诗人,( )属于晚唐诗人
(1) 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上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点。(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任选一方面分
析即可)
答:
(二)展开联想想象,进入诗境,引发共鸣。
如果说解读诗句,串联意象,组合画面,整体感知内容是鉴赏诗歌的第一阶段,那么,联想想象,点染情思,设身处地,引发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则是鉴赏的第二阶段,下面介绍“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
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我们要“泡”——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
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思,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
丰富的哲理;
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展开想象的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
次创作空间;
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略的语意;
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三)从语言表达入手,运用术语,虚实并举,品评艺术价值。 1 要明确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第一, 以描写为主,变换角度,注重渲染。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的手法。
第二, 以叙述插入,注重“典型细节”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诗人在抒发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的那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 (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于容易却艰辛。”从这首诗看,诗人用了几个寻常的动词“见、欲、恐”,却包含丰富的感情。请选择其中一个动词,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3)当家书要托人带走的时候,诗人又匆匆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另一种是诗人什么都没有补上。从诗歌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更“美”?请简要说明理由。
(4)试分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第三, 以抒情为要,或直接或间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 第四, 以议论明旨,双关含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古诗,要把握 古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或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谙熟于心。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用典,虚实相生。 练习: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艺术方法,并说明作用。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B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卿《夏意》)
C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 咬文嚼字,注重修辞。
第一,咬文嚼字:评论诗歌要注意品析关键字词,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鉴赏规律,特别要抓住“诗眼”,系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了解全诗的金钥匙。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第二,注重修辞:准确识别诗句中的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练习: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明作用。 A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B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练习: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花落、山空、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廖无人声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 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的统一在本诗中,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辨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动
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B、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咏 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 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已过半,诗人无寐,是因为诗人不舍这撩人情思的清风明月。
B、企图以弹琴排遣内心之忧,可是冰冷的现实让诗人无法释怀。 C、舍琴步入庭中,又感到孤鸿翔鸟之哀鸣与其内心产生了共鸣。 D、全是些诗人在一个凄清夜晚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诗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和无寐之人,勾画一幅凄清夜景。 B、 诗人今夜的心境,是因“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起的孤独感。
C、 诗末“独”字,与“孤鸿、翔鸟”照应,又见出诗人与世相违的寂寞。 D以景衬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故情在景中,也在人物的活动中。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是: (2)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诗人选取了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组景物是( )
(2)前两句诗人抓住了江面呈现的( )种颜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甲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也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晴 王驾
雨前出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风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体材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表: 甲 乙 季节 春天 景物 家家雨,处处蛙 (3)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崔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或相似处: 体裁: 内容: 写法:
雨后池上 刘颁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花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诗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无筳,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春秋日,已待斜阳又带蝉。贺诗中的“裁”字,李诗中的“逐”和“拂”字,用词有什么特点?对表现诗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