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鲁教基字〔2008〕1号
各市教育局:
自2001年我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努力,开拓进取,实验工作进展顺利。但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肯定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的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新课程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实践,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机制得以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切实成效,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开始建立。课程改革正推动我省基础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摆在全省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推动科学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实现“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化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落实课程方案,加强教材管理,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地方和单位都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
4.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课时安排和课程评价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5.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实行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地方课程管理办法,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
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入地方课程,并分年级统一安排课时。
6.积极推动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但可以开发讲义。要坚持学校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制度。对在全省具有推广价值的学校课程,经过论证和审查等程序,可提升为全省的地方课程。
7.加强教材管理工作。各地要完整转发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不得增减内容。教材选用必须在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按照以市为单位选用、报省里核准的程序进行。规范教材选用工作,增加省级教材选用的宏观调控,逐步形成我省的主流教材。相关部门要加强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8.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加强图书和教学仪器管理与使用效益,改革仪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网络教室等教学仪器设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益。
9.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发挥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为学校提供各种支持。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自然与人文环境等校外课程资源,积极寻求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三、强化课程实施,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 10.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研究有效教学措施,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11.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道德素养与民族精神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德育课的评价方法,实行以日常行为评价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倡开卷考试。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加强体育、艺术课程的开设和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配齐体育、艺术课师资和体育、艺术设施,确保体育、艺术课和体育、艺术活动落到实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习惯和锻炼方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通过开展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方式,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高中学校招生要参考初中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
13.创造条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端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按照规定课时,采取有效措施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保证不走形式和过场。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学生通过小观察、小展览、小制作、小报告和小论文等形式开展探究学习,中学生每学期应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形成研究报告。切实加强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有2处固定实践基地和若干处非固定实践基地,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参与项目生均达到2项以上。普通高中要有4处固定实践基地和若干处非固定实践基地,学生参与项目生均达到4项以上。
14.切实加强技术课程的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课时,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程。要通过学农、学工和劳动实践等活动开展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普通高中要遴选培训师资,建设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必需的教学设施,切实保证技术课程的开设。
15.加强选修课程的管理。高中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为学生的自主选课提供科学指导。市、县(市、区)和学校不得为学生集体确定选修课程,不得将学生自主选课变为集体必修。高中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不早于第二学年末,高中结束课程不得早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末。
16.精选布置课内外作业。课内作业可设置基础型、技能型、创新型等若干类型,引导学生分层次选择完成;课外作业可由知识型、活动型、实践型、探究型、开放型等组成。要遵守有关规定,严格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