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食品添加剂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3:58:0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对GB2760的评价

一、对GB2760-2011的评价:GB2760即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它对食品添

加剂的使用及卫生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部分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功能、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但是由于种类及内容很多且排列并不规则,在查找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第二部分为食品用香料、香精的使用原则,列出了不得使用香料、香精的食品,列出了允许使用的天然香料及合成香料的名称,但是并未列出这些香料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第三部分为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规则(包括酶制剂和非酶制剂),通过表格的形式详细列出了残留量不需限定和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非酶制剂的名称及使用功能,但是对于残留量需要限定的助剂并未标出其限定标准;该部分还列出了酶制剂及来源供体,但也并未明确标出其使用标准。第四部分是关于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简称胶基)及其配料允许使用的物质名单。第五、第六部分分别列出添加剂的具体功能及食品基本分类,为我们在生产及使用食品添加剂作为依据。

综上所述,该体系从总体上来说比较完整,但是在用量标准及卫生学标准上还有欠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食品分类不科学虽然GB 2760-2011新增了食品分类系统,但仍以一个食品类别对象规定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对食品涵盖范围的限定不够清晰,没有给予必要的解释说明,给标准的实施执行带来一定的困难。

(2)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规定不合理GB2760-2007规定某些添加剂品种可以“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于“各类食品”,但忽略了对“各类食品”的限制规定,例如对于婴幼儿食品、牛乳、面粉等食品的必要限制,即没有专门针对某些特殊膳食食品(如婴幼儿配方食品)或者不宜添加添加剂的主食品的特殊限制,这可能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3)食品添加剂编码不够标准化,不便于查找某种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情况,这往往是添加剂使用和监督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如表A.1中丙二醇在表A.3中标注的是1,2-丙二醇。

(4)我国允许使用的相当部分食品添加剂品种属于天然的动植物提取物,虽然有相当长时间的使用历史,但是质量规格资料较为贫乏,纯度不高或者质量不

够稳定,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不够系统规范危险性评估欠缺很难被国际所认可。 (5)由于不断的增补,企业在获得和使用新标准时不方便。 因此,GB2760-2011尚需要完善的细节有:

(1) 标准中使用的同一添加剂名称需统一,食品的预包装标签的食品添加剂名称标注时应使用在国家标准中的名称。

(2) 标准的内容前后应该统一,不应该出现前后矛盾或者前后标准不一的现象,使使用者有统一安全的标准。

(3) 由于不断的增补,若能将食品分类号排序规定食品中的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会给使用者提供极大的方便。

(4) “带入原则”的监管部清晰应完善并明确规定允许带入的条件、使用量、适用范围、不统一时如何对待等详尽的监管依据说明。

(5) 根据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标准进行修订。

(6) 修订时给无ISN号的食品添加剂配上CAS号,方便查询使用。 (7) 明确哪些物质可以同时使用,在混合使用是是否需要对用量进行调整,如果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等作出具体说明。

(8) 酶制剂使用标准尚待完善。

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部分食品调研报告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添加剂就如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与人们的饮食密切相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现状,本文提出一些措施,以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理,降低其毒性作用,提高食用的安全性,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可满足消费者的味觉和健康的需要,改善和提高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指标。由于食品加工过程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过程,这些过程容易使食品褪色、变色、香气散失等,因此,食品添加剂可改善食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和口味的需要,同时弥补了加工食品的缺陷。从健康

的角度来讲,在食品中适当添加一些营养素,可明显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此外,一些食品防腐剂和保鲜剂可以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便于长途运输和储藏。尽管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或违规使用添加剂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食品,如方便面,面包、糕点、饮料、酱油、冰淇淋等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若单用面粉、精盐和食糖,纵有巧夺天工的手艺,也做不出松软可口的面包和糕点,而应用专用复合添加剂大规模生产人们喜爱的各式面包和糕点早已成为现实;采用增稠剂、品质改良剂、抗氧化剂和鲜味剂,生产流水线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般传统挂面所不可比拟的美味方便面;采用食用色素、甜味剂、香料、酸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才能使人们在炎热的夏日喝上清凉透心的可乐、汽水等饮料;采用甜味剂、乳化剂、酸味剂和香精,才能使各类惹人喜爱的晶莹的夹心搪和巧克力糖果一改50年代硬糖、软糖的老面孔。新型营养强化食品、各式各样的保健食品、特制酱油、各类罐头的生产,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中最富有创造力,能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最活跃因素,它赋予现代食品工业强大的生命力。

以下是对日常生活食品的食品添加剂的调研内容: (1)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情况

食品产品中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生产的需要,对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证食品供应,繁荣食品市场,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质量以及色、香、味的追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如,改善食品的感官和风味,调节营养成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提高食品品质,使食品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例如在雪糕、冰淇淋类冷冻饮品中添加各种香料使冷饮风味独特;在糖果、饮料中添加增味剂、甜味剂以调节口感;在酱油、果酱中加人防腐剂来防止其发霉变质,而我们常说的AD钙奶、富铁酱油则加人了营养强化剂。

具体以人工合成色素为例:着色剂通常包括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等。合成色素一般色泽鲜艳、着色力强且稳定,主要用于果汁、饮料、配制酒、糖果、裱花蛋糕等食品。

在对市场销售的大量食品进行调研,从标签上并未发现存在非法的色素作为添加剂,但是通过查阅资料的确发现有商品中任然使用了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色素作为染色剂。如:浙江省抽检了9家卤味店的酱卤类制品15件,灌肠类肉制品15件,休闲肉干制品12件,结果在这些食品的人工合成色素检出率分别为80·0%、40·0%、58·3%。酱卤类制品中检出了胭脂红、柠檬黄和日落黄,灌肠类制品中检出了胭脂红和诱惑红,休闲肉干制品中检出了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和未知红色素。而在国家标准里明确规定肉制品加工不得使用合成色素;红肠肠衣类可加胭脂红或苋菜红,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

(2)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果味奶茶饮料因其独特的风味和鲜艳的色彩深受儿童和青少年的喜爱,此次调查发现果味奶茶饮料中人工合成色素,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同时叠加使用色素的情况占到了检出色素样品的,虽然单项色素添加剂达到了参照标准要求,但叠加使用色素的情况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少量饮用符合参照标准要求的奶茶饮料或许危害不大,过量饮用奶茶却对孩子智力发育和行为健康都可能有不良影响。

(3)有些产品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却并未明确标注

GB2760 -2011中规定:发酵酒中不允许使用合成色素,虽然未标注,但是通过大量学者的学术报告发现市销售的葡萄酒色素使用情况,分别或同时检出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等合成色素,且在标签上未注明。

(4)食品包装标识标注不当,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包装上标明“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本品不含防腐剂”。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它会使更广大的消费者误认为凡是添加剂、防腐剂都是有害的。事实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就拿防腐剂来说,它可以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食品被细菌污染而带来安全隐患,如果有些包装食品在没经过高温、辐射、真空等消毒、保鲜的方法而标榜自己不含防腐剂则是不真实的。这些不切实际的说法既不利于添加剂行业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消费者作出正确的判断。

总结: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应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大事,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快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加强食品添加剂安全

性的研究,研究制定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检测方法,生产规范,使用规范,建立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评估的机制,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进行补充和淘汰;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的立法,明确质监、卫生、安全等部门和社会监督的职责以及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责,形成共管氛围。

搜索更多关于: 食品添加剂 的文档
食品添加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fwoo4x81l036aw5ujz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