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刘邦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29: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刘邦给我们的启示

秦末年,天下匈匈,群雄并起,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大泽乡起事;同年九月,项梁指使项羽砍杀回稽守通,遂吴中弟子八千人起事;与此同时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刘邦在沛起事,被立为沛公??各路起义军务求诛灭残暴的秦朝。但是,吴广被部将田藏假借陈胜的名义杀了;陈胜横死车夫庄贾之手;项梁兵败身死,项羽自刎乌江??李清照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最后根基最弱刘邦西入关,得天下。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汉书》记载其是尧帝之后。这只不过是历史学家违背良心显贵其家族而已,不可信。刘邦确实的身份是农民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干农活,曾经被父亲刘太公批评:“刘季(汉高祖,姓刘氏,讳邦,字季。),你这么懒,怎么能够置一份家业,成个家,以后开枝散叶?你看老二,多勤奋。你有他一半,我就放心了。”刘太公的责骂并没有改变刘邦,刘邦天生鄙视普通人的生活,他不想象老二那样生活一辈子。在咸阳城做苦役的时候,刘邦见到了秦始皇,就叹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刘邦的第一份差事是泗上亭长,亭长是干什么的呢?按照秦的法律,亭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当时社会经济并不发达,餐饮酒店业十分凋零甚至没有,但是人总是要出行,官员也要上京汇报公事,于是朝廷就每十里设一亭,招待过往人员。亭长就是负责过路官员的食宿,顺道承担保安工作。刘邦做亭长还是非常开心,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官员混得很熟,经常搂肩搭背,一起进出酒肆,一起嫖娼。

那次,县里给刘邦一个任务,让他押解一班人到骊山去做劳役。一路上,不断有人逃跑,刘邦也不禁止,没所谓,走就走吧。大家到了丰西泽中亭的时候,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刘邦想:“这样下去,人很快就跑完了。”于是,他就停下来休息,喝酒。夜里,刘邦就给他们一一松绑,对他们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遇到如此宽容大度的押解官员,感动了不少人,就有十几个人不愿意走,留下来跟着刘邦。当时刘邦并没有革命的想法,他只希望不做农民,过上轻松快活的日子就可以了。

《汉书·高帝纪》一开始就将高祖神奇化,开篇就写道:“母媪休于大泽之坡,梦与神遇,太公见交龙于其上,于是怀孕,生高祖”。高祖一出生就非常人,是神仙下凡。高祖左大腿上有72颗黑痣,此乃帝星,命中注定要当皇帝;高祖常赊酒喝,开小卖部

的两个老妇觉其神异,每到年底遂毁帐免债。吕公好相人,一见高祖就贵之,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一路过的老人见吕后及孝惠帝、鲁元公主都认为他们非常人;刘邦后追而给相之,老人亦认为他将大贵。此外,刘邦头上还有云,即使他躲在深山,吕后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这些都不可信。可信的是高祖之妻是吕后,高祖经常赊酒喝,又不给钱。

根据《汉书·高帝纪》的描写,刘邦人长得蛮帅气,高鼻梁,眉骨圆起,胡须很漂亮,但是,名声并不很好。

长期赊酒喝又不给钱,好色,懒惰??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所鄙视的。

作为泗上亭长,沛县令家中来了重要客人,刘邦也去道贺,昂首阔步地走进去并大声说:“贺钱万。”其实他根本没送一分钱。吕公见刘季却引为上宾,引上座。刘邦向来轻视这些俗吏,遂大大咧咧上座。萧何不乐意了,就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刘邦不诚实,轻视同僚。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刘邦却建立了西汉皇朝,结束了秦残暴的统治,关心民生,使中华民族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汉书·高帝纪》中多处对刘邦的成功做了总结,高起、王陵等人认为高祖得天下的原因是: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简单而言之,就是高祖与天下同利,与功臣同享天下,所以得天下。

刘邦自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我擒)也。”简而言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用之,所以得天下。

史家又是如何评价高祖成功的呢?《汉书·高帝纪》最后写道:“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监门戌卒,见之如旧。”简而言之就是聪明、好谋、能听、具亲和力是成功的关键。

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必多言。但我们还可以从这段历史得到些什么呢? 刘邦并不是主动参加革命的,是被请来的。刘邦私自释放去骊山服徭役的犯人后,就流浪在外。陈胜、吴广起事,不久陈胜就自立为王;陈胜的部将武臣乔杀吴广自立为赵王;??天下匈匈,当是时郡县多杀其长吏以应陈胜。沛令亦想顺应潮流率沛弟子回应陈胜而自保。萧何、曹参又害怕弟子不听指挥,就想到一直流浪在外的刘邦,就让樊

哙请他来。此时,沛令又反悔,想将萧何、曹参杀掉,不让刘邦进城。刘邦第一份战争檄文是这样写的:“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刘邦用人民的身家性命去说服人民,人民遂听他的,诛杀沛令,和他一起造反。初起事,刘邦并不打算当这支革命队伍的领袖,刘邦说:“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择可者。”刘邦的话的意思就是,我愿意保护大家,但是,怕自己的能力有限,保护不了大家,希望选择更有能力的人。萧、曹皆自爱,担心事情不成功,秦朝会夷灭其家族,都让给刘邦。这种危险的时候,刘邦想到的是大家,是人民。我想刘邦肯定没有马克思主义理想,只不过他明白中国一个简单的古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要革命成功,一定要群策群力,如何做到这一点,保护别人的利益。萧、曹想到的是自家,私心重矣。

刘邦在推翻秦统治乃至取得天下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忘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当其入关的时候,马上就和人民约法三章,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都非常感激他,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酒食来献给军士。刘邦并不接受,说:“我军粮食很充足,不想老百姓破费。”不扰民,不拿群众的一分一毫,是不是很耳熟?当他取得天下之后,就颁布诏书:落草为寇的,可以归其原籍,恢复其原宅;卖身为奴的,恢复自由;减轻老百姓赋税的负担。刘邦看到萧国相建造的未央宫异常富丽堂皇,非常恼火,对萧何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刘邦心想着百姓,关心人民的疾苦。

心有多大,路有多远。心怀人民者,焉能不得天下!

“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左传·重耳出亡始末》)作为国君而仇视普通人,害怕的人将很多。

入关后,项羽背约,分封各路诸侯王,三分关内土地,自己自称西楚霸王,都城设在彭城。当时有人建议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富饶,可都以霸。”项羽说:“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给项羽建议的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这只不过是一句气话,项羽知道之后,却将他煮了。从此没有人敢向项羽提建议,不中听,人头落地,谁敢冒险?楚汉相争,最后大势已去,项羽知道:少助食尽。为什么会少助呢?人都是机会主义的猴子,如此强大的项羽,为什么最后会变成孤家寡人呢?

其原因应该是:“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 。

刘邦的军队中,后来他的皇朝里有一个大家公认是其仇人的将军,刘邦不但没取他人头,还封赏他。这个人是谁?他就是雍齿。

雍齿和刘邦之间有什么过节呢?革命刚刚开始,刘邦带领沛地的弟子作战,攻占了胡陵、方与等地。沛公引兵到薛地,留下雍齿镇守丰地。结果雍齿将军队、城池都献给了魏国,自己也投降魏国。原因很简单,因为雍齿一向以来都不喜欢沛公。沛公怨雍齿。这是高祖的革命事业第一次蒙受重大打击。

不要以为沛公统一天下,当了皇帝就忘记了雍齿?没有。当高祖,荣归故里的时候,在沛地玩得非常开心,免去当地人民的徭役。丰人很是眼红,也极力请高祖驾幸丰地。上曰:“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以其为雍齿故反我为魏。”后来为了安抚人心,封雍齿。尽管这次封赏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但是,作为一个背叛过高祖,并给其革命事业带领巨大打击的仇人,能够在他的皇朝里活得很滋润,还能够升官,这不能不令人佩服高祖的胸怀。

作为领导要有领导的胸怀,常言道:“皇帝是藏垢纳污之所,是冤大头。”没有藏垢纳污之雅量,眼里揉不进沙子,怎么当领导?

项羽让现实服从自己的性情,一切按照自己的观点行事,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刘邦让自己的性情服从现实,一切行动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争取最大的利益。当时天下英雄都聚集在怀王的麾下,大家一起约定:“先入关者王之。”项羽依仗自己的兵强马壮,居功至伟,就背约。项羽后刘邦入关,派人报告怀王,怀王说:“如约。”项羽心中非常不爽,说:“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本定天下,诸将与籍也。”大家听听这样的话?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所说的话吗?你的位置是我家给你的,你就应该听我的!根本没考虑到天下人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约定,违背了约定,就是失信于天下人。项羽背约分封各路诸侯王,韩王成因为没有功劳,就被褫夺王位;张良当时是韩的司徒,因为曾经在刘邦帐下待过,项羽就不让他们两个到诸侯国,留在身边,后来又将韩王成“咔嚓”给杀了。

刘邦在鸿门宴的时候,急于逃跑,根本不和项羽说再见,就偷偷骑马从小路走了。 楚汉大战彭城灵璧东,汉军大败。幸亏风云突变,飞沙走石,白昼变黑夜,刘邦得以逃脱。半路遇上逃亡的孝惠帝、鲁元公主,就让他们上车一起逃走。但是,楚军穷追猛打,眼看马上就要追上了,刘邦很是着急,就将两个孩子推下车,想自己快点逃命。

幸亏滕公下车收载,两人才得以脱险。刘太公、吕后曾被项羽抓去做人质,楚汉末年,项羽眼见粮食越来越少,很担心,就威胁刘邦,要煮了刘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司马迁着,《史记·项羽本纪》。)父亲也不要了,你煮吧,到时候分给我一杯羹。歹毒!

看到这些恶劣的事情,许多人或许觉得刘邦不是好父亲,更不是好儿子,将父亲、孩子置之于死地而不顾,是不仁之人。但是,如果参考孔子评价管仲,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孔子与子路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呢?

子路问:“齐桓公殺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殉难,但是他另一个师傅管仲却活着。”接着又说:“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全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孔子认为管仲是有仁德之人,因为他想到的是百姓苍生,制止了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这是大仁,比召忽以身殉难的小仁义,妇人之仁宏大得多,高远得多。

刘邦这种行为跟管仲的行为不是有相似之处吗?刘邦诛灭暴秦,打败残暴的项羽,结束了多年的战争,让更多的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拿广大的人民和刘太公、孝惠帝、鲁元公主相比,多寡、轻重,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所以刘邦是仁义之人,是大仁义,非妇人之仁。

刘邦贵为皇帝之后,在一次为太上皇贺寿的时候,笑问刘太公:“始大人常以臣亡(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荣归故乡,在沛大摆宴席款待父老乡亲,饮酒到高兴的时候,教一群孩子唱歌:“大风起兮云飞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心情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他感到没有可信之人帮他镇守疆土。

这些无不看出刘邦的童真和情趣。

搜索更多关于: 刘邦给我们的启示 的文档
刘邦给我们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g7yy84tk20088t3wpo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