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答:宏观生态学: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生态学:对其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思考题
一、问答题
1.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2. 19世纪生态学的两本标志性的书籍。
3. 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 A )提出并定义的
A. E.Haeckel B. E.P.Odum C. A.G.Tansley D. 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 ( A )
A. E.P.Odum B. Haeckel C. Clements D. Tansley
4、生态学按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 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5、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C )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时期 6、20世纪,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派,包括(北欧)(法瑞)、(英美)、(苏联)。 7、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田间)研究 )(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等)等。 8、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
9、20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其中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是法瑞)学派的代表人物。
10、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D ).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1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 ( ABCD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2、简述Tansley、Lindman、Odum和Carson的生态学贡献。
(1)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奠定了基础。(2)Lindman对美国塞达波格湖生物群落能量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了群落营养动态理论,发表了著名的“能量转化1/10定律,创立了食物链学说和创立金字塔营养结构学说,从而建立了现代生态理论体系。(3)E.P. 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生态学基础》;与H.T.Odum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1983年,E.P. 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伤害,警告有关部门注意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 2.生境 4.限制因子 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对生物是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稳态 2.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二、问答题
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2.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对耐受性范围的调整方式有哪些?
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B )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2、简述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
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包括在环境因子中。
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D )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5、生态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降水、风等称为( )因子,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称为( )因子。气候,生物/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非生物,生物
6、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 )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7、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中,什么是间接因子
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直接对生物起作用,如光照、温度等。而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将地形因子称为间接因子。
8、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D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 )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 BD )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 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
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 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 B )
A. 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12、试述生态因子的补偿性和不可替代性
当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不足时,可以由其它因子来补偿,结果仍可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以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这也是森林林冠下幼苗能够存活生长的一个因素。但是,这种补偿作用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充,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1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应)和(反作用)。 14、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两点补充:
(1)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 (2)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1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A )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16、用图形表示耐性定律,并简要说明各区域生物的特点。 17、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C) A.高温、高湿 B.高温、中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18、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 C ) A.气候驯化 B.调节 C.实验驯化 D.适应 19、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0、判断:生物对环境只是被动地适应 。( × )
21、判断: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的生态因子是不变的。( × ) 22、判断: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 × )
23、判断: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 × ) 24、判断: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它的分布一般很广 。( √ ) 25、同种乔林生于密森林中时其叶片比生于蔬林中时薄,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子在起主导作用 ( A )
A.光照 B.温度 C.降水 D.大气 26、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 )。
A. 趋同适应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趋异适应 27、“橘生淮北变成枳 ”阐述的是生态适应中的(趋异适应)适应。 28、比较分析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第三章 能量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光周期现象 2.光饱合点 3.光补偿点 5.贝格曼规律 6.阿伦规律 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又称总积温。 二、问答题
1.太阳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 答:(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C) 单位:日·度。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T=C+K/N=C+KV,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即发育速率。(2)在农业的应用: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 答:(1)生物从形态上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a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 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b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e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