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会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理解公民权利的含义,了解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具备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理解公民可以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3、重难点分析
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公民的权利是怎样得到保障的,是本框的教学重点;人民和公民的关系是本框的难点。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2012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大家看到的这一场景是什么?你们会唱我们的国歌吗?了解我们的国徽吗?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一课,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伟大祖国。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页虚框内容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活动一: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小结: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悬挂的,国徽的图案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即: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维护国徽的尊严。
1.我们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人民包括哪些人?
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和其它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的建设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我国人民的地位:教师: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立以后,社会上还存在着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我们必须与其进行斗争,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被动摇,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衔接语:同学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我们今天同样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但是我们的权利通过什么方式得以确认和保障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册第5页情景。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板书) 活动二:阅读第5页相关材料
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公民权利的含义: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并赋予公民享有有某种权益,受国家
保护,有物质保障。(例如: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2.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例如: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活动三: 教材第6页
★辨一辨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
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
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3.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归纳到书上) 4.我国的公民属于哪些人?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活动四:阅读第6页小寒的相关材料,议一议:
小寒的父母生下她后嫌她是一个女孩儿 , 出生后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生活清苦。 小寒6岁时,因为没有户口就近报名入学。 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哪些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答:应该享有抚养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说明: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 5.权利的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 宪法 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活动五: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该怎么办? (见教材7页材料)议一议:
六名中学生因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到商场选购化妆品。柜台负责人傅某怀疑学生偷化妆品,不顾学生的再三表白,将学生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结果并未找到“赃物”。 傅某把6名学生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答:是
6名学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七、课堂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