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2019.06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 )《劝学》)
(2)韩愈作《师说》送给李蟠,是因为李蟠虽然只有十七岁就“能行古道”“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还因为李蟠愿意向韩愈学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答案】 (1). 用心躁也 (2). 荀子 (3). 不拘于时 (4). 学于余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躁、荀 (2)于时、余 (3)攻、势。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同等质量下,不同的人工增甜剂的混合物和单一的人工增甜剂的增甜强度一样。当用来使食物变甜时,增甜剂的混合物降低了消费者摄入过量的单一增甜剂的可能性。因此,应该使用混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人工
增甜剂,因为混合物更健康,而且有同样的效果。 如果上述论证成立,必须以下列( )项假设为前提。
A. 当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不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 B. 不同的人工增甜剂一起用于食物,不会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给食物带来更好的味道。 C. 任何人工增甜剂所给定的日摄入量都是保守数字,即使超过这一数字也不会有危险。 D. 饮食中用人工增甜剂代替食糖的消费者通常会记录他们每日对不同增甜剂的摄入量。 E. 过量摄入任何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不能通过以后减少摄入量来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先假设选项有误,然后从它的反面推理,如果得出的结论和题干矛盾,则说明假设不成立,选项本身正确。本题如果A项“当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不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为假,那么肯定形式的表达应该是“如果混合物中的不同人工增甜剂一起被消化时会产生交叉作用以至于对健康有害”,则题干结论说出于健康的目的而“应该使用混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人工增甜剂”就不成立,假设与题干矛盾,那么选项A本身应该是正确的。故选A。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节选)
严耕望 开阔胸襟
①近代人提起治史,总说要客观。事实上,绝对客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是总应该向这方面去做,做到尽可能的客观。而客观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开阔的胸襟。有了开阔的胸襟,才能容纳众说,至少能容忍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问题的各种异见;乃至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也当如此。
②就个别问题的异见而言,各人看法不同,也必各有其相当理据,何妨多方取摄,作参考之用。就理论而言,各种理论都非十全十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但一种理论若果已能成立,为一部分学人所尊奉,这种理论也必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用性,我们绝不能采取轻蔑甚至排斥的态度,一棍子打死;反之要采取容受的态度,在某一种情况下,或许有其用处。只是此种理论亦必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的遵用,以为
不二法门的神圣法宝。其他任何理论也都是如此,不能蔑视它,也不能迷信其有无边的法力。
③就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来说,无论对任何人的工作都当予以尊重,不能因为自己不欣赏,无兴趣,甚至自己不懂,而看低他人工作的成就,甚至加以否定;那是专制自隘的态度与思想,不但是品德做人方面的缺点,只就做学问而言,一有此种态度,就很难步入博大之路,甚至愈走路子愈狭,终至逼处一隅,自我陶醉而已。不过反过来说,对于他人的成就——不论古人或今人——也只能采取尊重的态度,乃至佩服采用,但不能崇拜。一有崇拜心理,便易步入迷信,失去理智的判断与采择,那也是专制狭隘思想的根源,使自己心思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对于各种理论、各种异见,以及各种学问领域,无所不能容,无所不涵盖,则自己治学才能不自隘,不自满,无止境的向前发展下去。此所谓“有容乃大”,亦“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之意。
□□□□
①对外要开阔胸襟,迎接万千;对内则当戒除执著,免得陷于拘泥不化。
②做事做学问都不能不有相当固执,但也要得中庸之道,不能过分固执有拘泥执著之病。不过我所说的“固执”与“执著”只是一种性格的两个阶段,很难指出其分野:要在各人自己体察,“允执厥中”。即固执应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也可说是能抓得紧,也能放得开;也就是坚守一定的原则,应因现实情况灵活运用,不要死执一点,不能随宜变化。这对于治学大有关系,相信做事也当如此。但所谓固执而不过分,抓得紧,放得开,坚守原则,灵活运用,仍非具体,今姑举一事以例之。
③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于同学中最佩服好友某君。他的天分努力皆在我之上,所以论成绩,尤其国文书法都较我为优,我写文章一定要先请他看过;只是社会科学知识,我有一日之长。在当时,两人同读《史记》,他于书眉用蝇头小字节录名家评语殆遍;我虽也相当用功,但远不如他的精勤。同读《汉书·地理志》,他能几于成诵;我记忆力特差,只略识各郡县约在何方位而已。同摩绘杨守敬《水经注图》,他笔笔依循不苟;我则大致规摩而已,以为细节处,杨氏亦只以意为之,无所依据。课堂笔记,他书写快捷,故极完备,我则断续不能全。由此可见两人天分勤力,都颇有差距。毕业后,宾四师约我到成都齐鲁国学研究所继续学业,第二学期他也到齐鲁。一日我与宾四师谈到他,深佩其学业,而师则谓彼之前途不如我,令我深感诧异。请其故,师谓其禀性执著。当时我尚以为疑。不数年,我的工作愈做愈起劲,而他似显诸路不通,无可表现,始服宾师之有远见。再回忆大学时代,两人同习太极拳,我很快即能略得其形似,而他的拳脚伸出始终强劲如少林,教师纠正,亦不能改。此正见个性之差异,表现于动作行事之不同。大约他能刚而不能柔,能认真而不能回环有弹性。也可说,能抓得紧,但不能放得开;用于治学,易执著,不能灵活通变,终至四处阻塞,兴味索然,无可发挥,殊为可惜。……观此一例,性情执著之征候略可知晓,足为警戒!
3. 《开阔胸襟》第①段中加点词“容纳”在文中是指(1)____,“容忍”指(2)____。 4. 分析《开阔胸襟》第②段与第③段之间的关系。 。 5. 对第二个文段第③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武汉大学同学某君的例子,意在证实性情过于执著对做学问的负面影响。 B. 同学某君连打太极拳也打得像少林拳,说明此人行事强劲,不知回环有弹性。 C. 某君早年用功甚勤,按理应有巨大成就;但终至于平平,说明还是天赋有限。 D. “我”对某君深为佩服,宾四先生对其学术前途不看好,说明先生更有远见。 6. 第二篇短文的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
7. 本文标题为“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分析节选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表现个人修养与治学关系的。 【答案】3. (1). 对他人学术观点,能包容且接受; (2). 虽不赞同他人观点,但对其观点持宽容忍耐态度。
;第③段讨论4. 两段论述的核心是“包容”:第②段讨论对他人理论当包容(不蔑视排斥,也不奉为至尊)
对他人成就当尊重包容(不低看否定,也不迷信崇拜)。接纳他人成就比包容他人理论观点更难做到,第③段将“包容”的态度更推进了一层。 5. C
第一段文字讨论对别人的理论和6. 戒除执著 7. 节选的两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个人修养与治学的关系。
成就要尊重、包容,胸襟开阔(修养),有利于自己的学问发展(治学);第二段文字是从性格角度强调不宜过于执著(修养),要坚守原则灵活运用,才能在学问上不断进益(治学)。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开阔胸襟》第①段为总领性段落,与下文是总分关系,根据原文第一段相关表述“有了开阔的胸襟,才能容纳众说,至少能容忍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问题的各种异见;乃至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也当如此”,可见这里的“容纳”与“容忍”有范围大小和程度轻重的差别,语境中“至少”“乃至”可体现程度性,“容纳”侧重接纳,各种理论与个别问题存在各种异见,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有差异,这都在“接纳”范围之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