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容纳”指的是“对他人学术观点,能包容且接受”;“容忍”侧重“忍”,忍耐,宽容,根据文本“就个别问题的异见而言,各人看法不同,也必各有其相当理据,何妨多方取摄,作参考之用” 可知,“容忍”应该表现为即使不赞同他人观点,但也要采取宽容忍耐态度。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准答题区间,认真阅读文本,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为“分析《开阔胸襟》第②段与第③段之间的关系”,《开阔胸襟》中第②段通过“就理论而言,各种理论都非十全十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但一种理论若果已能成立,为一部分学人所尊奉,这种理论也必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用性,我们绝不能采取轻蔑甚至排斥的态度,一棍子打死;反之要采取容受的态度”论述“对其他理论,不能采取轻蔑甚至排斥的态度”;第③段通过文本“就对于他人成就的态度来说,无论对任何人的工作都当予以尊重,不能因为自己不欣赏,无兴趣,甚至自己不懂,而看低他人工作的成就,甚至加以否定”,论述“对他人成就当尊重包容”。第②③段的论述共同的话题是“包容”,从语意层次来看,接纳他人成就是在包容他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之上,从程度来说更重,关系上更递进一层。故第②③段为递进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第二个文段第③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某君早年用功甚勤,按理应有巨大成就;但终至于平平,说明还是天赋有限”中“天赋有限”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他的天分努力皆在我之上”,可见天赋“出众”并非“有限”,作者引用某君“早年用功甚勤但终至于平平”的例子,是用来论证提升性格修养和治学的关系,某君最终平平原因是“易执著,不能灵活通变,终至四处阻塞”。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归纳概括每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筛选文中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本题要求为“概括第二篇短文的小标题”,第二篇短文中第一段为总领段落,第二段分说,具体阐释;第三段举例论证;概括标题时第一段为关键,“对外要开阔胸襟,迎接万千;对内则当戒除执著,免得陷于拘泥不化”,其中“开阔胸襟”承接上面第一篇短文,第二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应该侧重的是“对内则当戒除执著,免得陷于拘泥不化”;第一篇和第二篇短文是整篇文章的两个并列部分,第一篇的标题为“开阔胸襟”,第二篇则应从“对内”的角度去写,标题应该为“戒除执著”。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原文,归纳概括每篇文章的内容。本题要求为“本文标题为‘生活、修养与治学之关系’,分析节选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表现个人修养与治学关系的”节选的两段文字侧重点不同,第一篇文章第二段“一种理论若果已能成立,为一部分学人所尊奉,这种理论也必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用性,我们绝不能采取轻蔑甚至排斥的态度,一棍子打死;反之要采取容受的态度,在某一种情况下,或许有其用处”,强调存在必有其价值,不可蔑视;第三段“对于各种理论、各种异见,以及各种学问领域,无所不能容,无所不涵盖,则自己治学才能不自隘,不自满,无止境的向前发展下去”强调的是对他人的成就要尊重,这两处强调的观点是“有开阔的胸襟(容纳,容忍),提升自己的修养,有利于自己治学”。第二篇文章中重点论述的是“做事做学问都不能不有相当固执,但也要得中庸之道,不能过分固执有拘泥执著之病”,“坚守一定的原则,应因现实情况灵活运用,不要死执一点,不能随宜变化。这对于治学大有关系,相信做事也当如此”这句话强调了性格和治学的关系,并举出大学同学某君的例子论证,得出“戒除执着,修养性格,有利于治学”的结论。考生可据此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风入松 雨夜有感 (清)史承谦
停桡①又唱渡江吟,薄暑未相侵。频年奔走成何事?任人嗤、酒圣书淫②。白发新添几许,青衫已误而今。
萧萧瑟瑟响亭林,闷拥薄罗衾。明知不是秋凉雨,却先搀③、无限愁心。谁共西窗剪烛,花宫④清漏沉沉。
[注]①桡:船桨。②酒圣:泛称嗜酒者。书淫:泛称嗜学者。③搀:混合。④花宫:指寺庙。 。 8.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入松”是本词的词牌名,“雨夜有感”是本词的题目。 B. “频年”句是词人自我追问,“任人”句显示其放浪形骸。 C. “白发新添”“青衫已误”二句,是词人不无沮丧的自怜。 D. 对漂泊的词人来说,一场夏夜雨让他尘虑全消,无比欢快。
。 9. 以下对语言风格的评价适用于本词的一项是( )A. 慷慨悲壮
B. 平易自然
C. 婉约清丽
D. 豪放沉雄
10. 赏析“谁共西窗剪烛,花宫清漏沉沉”两句。 【答案】8. D 9. C
10. 化用李商隐“谁当共剪西窗烛”诗意,以寺庙深夜沉沉更漏声,尽写词人老年漂泊、孤苦无依的现实处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
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
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对漂泊的词人来说,一场夏夜雨让他尘虑全消,无比欢快”表述错误,根据诗句“明知不是秋凉雨,却先搀、无限愁心”可知诗人愁情加重,无“欢快”之意。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考生应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如:慷慨悲壮、平易自然、婉约清丽、豪放沉雄等。然后认真阅读全诗,通过诗人选取的主要意象或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判断所属风格类型。本诗中选取了“薄暑”“白发”“青衫”“亭林”“罗衾”等意象,描绘了“萧萧瑟瑟响亭林”和“花宫清漏沉沉”的画面,画面清新自然,语言婉约清丽。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诗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全诗分析,按照“手法+内容+情感效果”的答题模式分析。阅读全诗发现,这是年迈的诗人在雨夜抒发自己内心的悲苦之情,“谁共西窗剪烛,花宫清漏沉沉”,《夜雨寄北》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其中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表达只身在外的孤寂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谁共西窗剪烛”化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表现自己年老漂泊无依的孤独寂寞之情;“花宫清漏沉沉”,为写景,这是一首抒情诗,以景作结,含蓄蕴藉,以寺庙深夜沉沉更漏声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
的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微风鼓浪 ( )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 ..12. 下列两小题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1)汝识之乎( ) .
A.知道 B.认识 C.记住 D.标记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A.粗劣 B.浅陋 C. 狭小 D.轻视 。 13. 对画波浪线句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