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液中的氯化锌、氯化钾及硼酸可根据分析结果调整,pH值可用盐酸调整,前处理的除油、酸腐蚀等工序不能疏忽,不然会影响镀层结
合力,在日常工作中对掉入零件要及时捞出来。
4.1 铁杂质的影响
镀液中的铁杂质有两种:一种是二价铁,另一种是三价铁。镀液中三价铁的含量达到10g/L时仍能正常生产,这可能与三价铁不能在阴极上与锌产生电化学共沉积有关。而镀液中的二价铁则比较敏感,使电流密度范围明显缩小,尤其是影响高端电流密度处镀层的质量。在进行赫尔槽试验时发现,在二价铁加到0.2g/L时,高电流端有近20mm出现烧焦和粗糙区;当加到0.3g/L时,几乎有半块样板出现烧焦粗糙区,同时低电流区镀层发灰。这种镀液用于滚镀,则会出现贴近滚桶壁处镀层出现严重烧焦,这就是氯化钾滚镀锌常见的黑点,即滚桶眼子印。
一般在生产中,当铁离子含量大于5g/L时,低电流密度区镀层就会出现发黄。这种故障的处理方法是在镀液中加入30%的双氧水0.5~1ml/L,然后充分搅拌,将镀液的pH值调至6,然后过滤除去铁。
4.2 铜杂质的影响
镀液中的铜离子主要来源于铜棒、铜挂具、铜挂钩等落入镀槽而自溶解的。铜杂质会造成低电流区发暗、镀层钝化不亮、发花及发黑。处理的方法一般用置换法较好,即在镀槽加入1~2g/L锌粉,充分搅拌,
静置1h后过滤。也可采用0.5A/dm2电流密度电解除去。
铜杂质主要在于平时的预防,镀锌的阳极最好采用0号锌锭,其次要防止铜棒、铜勾及挂具掉入镀槽,同时更要防止铜绿掉入镀槽。
4.3 铅杂质的影响
镀液中的铅杂质主要来源于锌阳极,铅杂质可使高电流区出现雾状,低电流区发黑色或淡黑。镀液中的铅杂质可采用除铜杂质的方法处
理,即采用锌粉置换或小电流密度电解。
4.4 六价铬的影响
六价铬是氧化剂,对氯化钾镀锌溶液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低电流密度区危害更大。而三价铬对氯化钾镀锌溶液影响较小,但过多的三价铬也会导致镀锌层出现麻点。一般三价铬离子应低于0.1g/L,而六价铬离子的含量一般不要超过3ppm。氯化钾镀锌溶液一旦被六价铬污染,首先要找出污染的根源,先把源头堵住。处理六价铬的方法是用保险粉,先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然后将溶液的pH值调整到6.0左右,
沉淀后过滤。 4.5 硝酸根的影响
硝酸根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光亮剂有一定的破坏性作用,一般硝酸根离子应低于0.5g/L。少量的硝酸根离子可用小电流密度长时间电解
处理,如果含量过高就只更换溶液。
4.6 有机杂质的影响
添加剂分解及油脂带入积累会产生有机杂质,有机杂质含量过高会使镀层钝化后发雾不光亮,覆盖能力降低,镀层粗糙。有机杂质的去除可加入1~5g/L的活性炭来吸附有机杂质,搅拌并静置一夜,过滤去除。
5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氯化钾镀锌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见下表。 表 氯化钾镀锌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故障现象 原因及处理方法 1、镀前处理不良; 镀层起泡或结合力差 2、镀液光亮剂含量过高,加入双氧水或电解处理; 3、阴极电流密度过高。 1、镀液中光亮剂含量偏低; 2、镀液被重金属杂质污染,加入锌粉处理,底电流密度区域镀层发暗 3、镀液温度偏高; 4、镀液中氯化钾含量偏低。 镀层有条纹或斑点 1、前处理不良或镀后处理不及时; 过滤; 2、镀液有机杂质含量过多; 3、镀液氯化钾含量偏低; 4、镀液pH值偏低。 1、镀液光亮剂含量偏低; 镀层光亮度差 2、镀液温度偏高; 3、镀液pH值偏高或偏低。 1、前液中有悬浮物,可过滤处理; 2、镀液中锌含量偏高或氯化钾含量偏低; 镀层粗糙发灰,分散3、镀液温度偏高; 能力差 4、镀液有重金属杂质污染; 5、镀液光亮剂含量偏低。 1、镀液锌离子含量偏低; 电流密度无法提高,2、镀液光亮剂含量偏低; 镀层容易烧焦 3、镀液pH值偏高。 1、硼酸不钝,造成镀液中杂质含量过高; 镀层发黑 2、氯化钾不钝,造成镀液中杂质含量过高。 6 氯化钾镀锌一些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