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想北平教学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23:07: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想北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记忆重点生字词; 2.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一、课文导入

正像我们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离开了才会想念一样。现在我们同学们大部分家在乡镇村上,从家到这学校三四十里路,甚至六十多里,一般都住校,一般十来天才回家一趟。这些同学以前一直和父母居住在一块从来都不会想家,现在突然好多天才见父母实在是想念,星期五回家的时候对于家的想念可能比较迫切,想一下子回到家中。问咱这些同学一声:你们想家都是想家的什么呢?你为什么会想念呢? 二、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代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代表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2、重点生字词,加点字注音 浸.湿( ) 黏.合( ) 什刹.海( ) 参.差.( ) 菜谱.( ) 空旷.( ) 粗犷.( ) 濒.临( ) 道观.( )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神”即“文眼”。本文文眼是什么? (生快速浏览全文并讨论) 明确:我真爱北平。

2、作者是怎样定义这种爱的? 明确:想说而说不出

(生找出文章几次提到“说不出”)

3、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第4到7节)

4、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

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等)

5、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对比手法:

动中有静 安适温和 —— 巴黎太热闹

布置匀调 人为中显出自然 —— 巴黎还差点儿 物产丰富 —— 美国的橘子

更接近自然 ——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

总之,北平是一个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 6、指导诵读: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应概括为: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7、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思考: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四、研习、评点“想北平”部分:

1、过渡: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2、学生诵读第1—3节。

3、教师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

4、教师示范评点第1节,如: ①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5、请同学们交流各自的评点,如:

第2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3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五、情感体验

1、思考:那么老舍究竟是如何“想”北平的呢?围绕哪一句来写的?(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教师范读第2、3两节,引导学生探究:四次出现“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4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明确:反复。表现对北平的爱到了极致。真是“情至深处反无声”

3、诵读最后一段:

1.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

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这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城的深切思念,除此之外,“落泪”还有无深意?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同时,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结束全文,点明了题意,照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五、总结全文,老舍先生如何写“想北平” (1)比喻手法

我爱北平近乎爱我的母亲。(生读老舍爱母亲的具体表现) 补充: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2)、反复手法 (3)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北平城特点的

(4)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而这也正是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这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身边小事做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直接抒情

搜索更多关于: 想北平教学案 的文档
想北平教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h1yx86myv0c4dk2wbi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