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7:56: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gR'??20AummL''CGS?CGS?(1?gmRL)CGD?88pF fL?1?0.796Hz2π(RD?RL)C1?904Hz'2πRGCGS

fH? 图略。

5.16

2?50f??A?A?(1) Auu1u2?fff(1?j)(1?j)(1?j5)245010 (2) fL?50Hz

11?1.125,fH?64.3kHzfH10 (3)折线画法,低频段有两个拐点,f<4Hz时幅频特性的斜率为40dB/十倍频,4Hz

5

<f<50Hz时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十倍频;高频段有一个拐点,f>10Hz时幅频特性的斜率为-40dB/十倍频。图略。 5.17 (1)Ce

?>A?,所以C’>C’。R∥R∥R>R∥R,C’所在回路的 (2)因为Au2u1π2π12341sπ2'τ大于Cπ1所在回路的τ,第二级的上限频率低。

??60dB。在折线化幅频特性中,频率小于10Hz时斜率为+40dB/ 5.18 20lgAu十倍频,频率大于10Hz时斜率为-40dB/十倍频。在折线化相频特性中,f=10Hz时相移为

o5o

+90,f=10Hz时相移为-90。

5

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自测题

一、(1)× (2)√ (3)× (4)√ 二、(1)B (2)C (3)A (4)D 三、(a)电流串联负反馈。F?R1R3??R1?R2?R3?R AufLR1?R2?R3R1R3???RR (b)电压并联负反馈。Auf21 21

??1 (c)电压串联负反馈。Auf (d)正反馈。

四、(1)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1? (2)因AuRf?20 ,故 Rf?190k? 。 R15??40dB,?'??180?;??五、因为f=10Hz时,20lgA为使此时20lgAF<0,则需 A 20lgF?<-40dB,即F?<10?2

习题

6.1 (1)B B (2)D (3)C (4)C (5)A B B A B

6.2 (1)A (2)B (3)C (4)D (5)B (6)A 6.3 (1)× (2)× (3)√ (4)×

6.4 (a)直流负反馈 (b)交、直流正反馈 (c)直流负反馈 (d)、(e)、(f)、(g)、(h)均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6.5 (a)交、直流负反馈 (b)交、直流负反馈 (c)RS引入交、直流负反馈,C2引入交流正反馈。 (d)、(e)、(f)均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g)R3和R7引入直流负反馈,R4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6.6 (d)电流并联负反馈 F??I?fI?o?1 (e)电压串联负反馈 F??U?U??Rfo1R?R

12 (f)电压串联负反馈 F??U?fU?o?1 (g)电压串联负反馈 F??U?RfU?o?1R

1?R2 (h)电压串联负反馈 F??U?U??Rfo1R?R

13 6.7 (a)电压并联负反馈 F??IfUo??1R (b)电压并联负反馈 F??IfUo??1R4 (e)电流并联负反馈 F??I?I??Rfo2R

1?R2 22

??U?U?? (f)电压串联负反馈 FfoR1

R1?R4R2R9

R2?R4?R9??U?I??? (g)电流串联负反馈 Ffo 6.8

?I?R?RUIRooL?(d) Auf???oL?L??R?RR1UIIii1f1?U?URo?(e) Auf??o?1?2?U?R1Uif?U?Uo? (f) Auf? ?o?1?U?Uif?U?URo?(g) Auf??o?1?2?U?R1Uif?U?URo?(h) Auf??o?1?3?U?R1Uif 6.9

?I?(R∥R)URRoL?(e) Ausf??o4?(1?1)?L??RR2RsUIifs?U?URo??o?1?4 (f) Auf??U?R1Uif

?I?(R∥R∥R)U(R?R4?R9)(R7∥R8∥RL)o8L?(g) Auf??o7?-2??R2R9UUif 6.10(d)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增大。(e)~(h)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减小。

6.11(a)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增大。 (b)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减小。

(c)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增大。 (e)输入电阻减小,输出电阻增大。 (f)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减小。 (g)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增大。 6.12 电压串联负反馈 无穷大 11 11 1 14 14 1

6.13 若uB1= uB2增大,则产生下列过程:

uB1= uB2↑→uC1= uC2↓(uB4= uB5↓)→iE4=iE5↓→uR5↓(uB3↓)→iC3↓→uR1↓ uC1= uC2↑← 6.14 (1)Af≈1/F=500

(2)Af相对变化率为A的相对变化率的

6.15

1,约为0.1%。

1+AF 23

???10%?100AF0.1%????1?1?0.05 F>>1,所以F A?Af20??AF?A??2000?F 6.16 UO的调节范围约为

R1?R2?R3R?R2?R3R?R2?R3R?R2?R3?UZ~1?UZ,即1?6V~1?6V

R1?R2R1R1?R2R1?的上限值为10。 ?的上限值为-60dB,即F6.17 反馈系数20lgF-3

6.18

(1)iI-+AR(4)+-R1R2AuOiI+-R1ARLR2+uO-RuO(2)uI+-ARL+uO-(3)uI 6.19 (1)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通过电阻Rf将三极管的发射极与T2管的栅极连接起来。

(2)

??F

R1RfR1?Rf?R6??R1?Rf?R6,代入数据10+Rf+1.5?10,所以AfR1Rf10?1.55

Rf=18.5kΩ

3o4

6.20(1)一定会产生自激振荡。因为在f=10Hz时附加相移为-45,在f=10Hz时

o5oo

附加相移约为-135,在f=10Hz时附加相移约为-225,因此附加相移为-180的频

45??率在10Hz~10Hz之间,此时AF>0,故一定会产生自激振荡。

(2)加消振电容,在晶体管T2的基极与地之间。

(3)可在晶体管T2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加消振电容。因为根据密勒定理,等效在基极与地之间的电容比实际电容大得多。

6.21 (a)C2到R3,提高输入电阻,改善跟随特性。

(b)C2到R3,提高第二级跟随范围,增大放大倍数,使输出的正方向电压有可能高于

24

电源电压。

??1? 6.22 (1)Au (2)

.UiRf RIi1.Uo.UiU.ronRR U?n?U?i?I?iro?U?i (因为ro很小) I?i?j? CU?o (参阅P297~P298) I?U?U?i?U?U?(R?R)U?oi?iR?oR?if??j? CU?ofRRfRfU?1?j? RfC)?U?i(R?R)o(f RfRRfA?u?U?oU??(1?Rf)?1

iR1?j? RfC所以 fH?12πRfC 6.23 (a)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放大电路如下图所示,因此

uRI-AuORf+RfRi 25

搜索更多关于: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答案 的文档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hd318um3e7f2vc1v0ey6gjog0oh7b0066n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