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面貌
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江南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继续抓好山塘、水库渠道的水毁修复工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和各镇的灌溉机井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小型治旱工程等工程的建设。继续抓好各乡镇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及水厂、水站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加快村级道路建设和改造。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发展农村通信。加快沼气池等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农村生态文明村、坡(20户以上)35个以上,新建沼气池0.6万座以上,新建生态家园户0.6万户。2010年农村改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2、加强规划与管理,推进小城镇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相结合,节约用地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吴圩、苏圩为轴心的西南部城镇带,其他村镇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建设发展体系,根据各镇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把小城镇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推进农村卫生、教育、供水、供电、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村容村貌的规划,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特色化。按照《吴圩镇总体规划》中将吴圩镇打造成南宁卫星城和空港经济城的要求,到2010年吴圩(含明阳工业区、空港)建成区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实现城镇的示范带动效应,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并逐步调整优化村屯布局。
3、增强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改革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城乡文化融合为目标,以创建文明村
—21—
镇和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稳定并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对承包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民党组织和基础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协调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4、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通过亲朋引领、能人带动、政府组织等手段,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争取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5万人,年均增长1.3%。做好劳务输出配套服务,积极与劳动力输入地有关部门搞好衔接协调,维护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大好机遇,以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为契机,围绕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扩大与国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投资环境建设,牢固树立“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的思想,
—22—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创新招商机制,采取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有效地引进外资。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粤、闽、浙等发达地区和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外商参与江南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鼓励和支持外商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切实提高引资实效,扩大引资规模。健全招商引资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抓好签约项目的履约和服务。“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突破1.2亿美元,累计到位内资突破20亿元。
2、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结合城区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出口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努力培育出口市场,发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鼓励外商参与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开发。加快推进商业、贸易、信息、旅游、金融、保险、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3、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通过市场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对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以及旧城改造、市场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进行投资,继续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做好服务,在投融资、纳税、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主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和技术交流、法律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江南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到
—23—
2010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5%。
(六)搞好资源环境工作,确保可持续发展
以南宁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1、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区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优先发展信息化、高科技、轻污染项目,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农业节水灌溉等各类资源节约型产品和设备,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加强对主要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十一五”期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控制农村污染源。建立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逐步实施生态区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降低酸雨发生的强度和频率;积极推动污染严重、耗能高、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关停或搬迁治理;建立完善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工业“三废”污染防治水平;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加大各类噪声源的防治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
—24—
※
相关推荐: